扬州市高邮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财政金融 全市财政总收入为50.99亿元,增长1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72亿元,增长6%。全年税收收入17.41亿元。增长13.3%,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0.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98亿元,增长11.5%。 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97.13亿元,比年初增加40.01亿元,增长15.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03.63亿元,比年初增加31.2亿元,增长18.1%;各项贷款余额168.3亿元,比年初增加25.34亿元,增长17.7%。招商银行、射阳农商行获准在邮设立分支机构。 七、科技创新 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8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0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40.3%。开发区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推进企业与重点高校院所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4个,南京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在邮设立技术研发分支机构。新建扬州市级以上“两站两中心”61家,其中院士工作站2家。引进创业创新人才10人、博士人才17人、急需专业人才220人,获批省级人才项目10个。继续实施工业“四大战略”,获批专利授权1008件,其中发明专利23件;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个;新增注册商标634件,新创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着名商标6件、省名牌产品4个。 八、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所有行政村建成农村文化广场,全年送戏下乡80场、送书下乡20万元、送电影进农村3396场,首次在北京举办“清韵秦邮”书画摄影展。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6万户,创成省有线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县(市)。 全市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29所中小学校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及教育信息化设备升级改造工程。乡镇公办省优质中心园比例达100%,高考、中考成绩稳中有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取得突破,央视《焦点访谈》予以专题报道。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通过验收评估。人口和计划生育“秦邮人家·健康幸福”促进工程扎实推进,荣获省“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示范县(市)称号。 成功举办第三届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越野赛、首届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和全民健身体育节。 九、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 扎实推进城建“双十”重点工程,建成北澄子河风光带、北关河风光带一期工程、城市商务大厦、尚程国际家居广场、新奥天然气门站,完成海潮路提质工程、玉带园小区改造工程,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中心、武安小学、城区农贸市场等项目。圆满完成33条城区后街后巷和百座公厕改造任务。着力建设防汛排涝工程,疏浚整治城区河道3条、新建闸站3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有序推进。城市管理不断强化,积极开展占道经营、违法建设和渣土车、人力三轮车等专项整治。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验收评估。 S333高邮湖特大桥及西段道路建成通车,S237进展顺利。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桥加快建设。新建通村公路25条、35公里。农村危桥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改造危桥308座。城乡公交一体化加快发展,开通临泽镇镇村公交,扬州市级重点中心镇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完成朱家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开工建设城市环卫综合作业中心。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完成南水北调水源调整工程和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创成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市。电网建设有序推进,完成扬州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 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国家考核,所有乡镇创成国家生态乡镇。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国控断面稳定达标工程扎实推进。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19项,关闭“三高一低”及“五小”企业16家,淘汰落后用能设备353台(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分别达到序时目标。新增成片造林面积1.2万亩。秸秆禁烧、禁抛和综合利用工作水平不断巩固提高。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100%,公众对环境质量满意率达80%以上。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2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26.22万户,户籍总人口81.7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2万人。出生人口6525人,出生率7.97‰;死亡人口7961人,死亡率9.72‰;人口自然增长率-1.75‰,比上年增加0.16个千分点。年末常住人口73.9万人,比上年减少0.1万人。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城市化水平达47.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8元,同比增加2510元,增长12.5%;人均消费性支出15196元,同比增加1619元,增长11.9%;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53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297部、97台,恩格尔系数为38.7%。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11828元,增长13.2%;人均消费性支出8405元,增长14.5%。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4.66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话、电脑拥有量分别达223部、45台,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2.8%。 多措并举建设充分就业城市,新增城镇就业68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2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开展创业培训862人次,新建创业孵化基地1个,发放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200万元。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98%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400元、260元,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700元、集中供养率达81.5%。坚持执行尊老金制度,启动普惠制殡葬,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发放慈善救助资金869万元,荣获国家五星级慈善城市称号。新农合医疗补偿220万人次、1.8亿元。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新建经济适用住房230套、公共租赁住房982套(间),完成直管公房解危705户。住房公积金扩面7010人,发放贷款1.7亿元。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不断增强,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90%以上的村具备了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的收益能力,人均3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92%实现脱贫。 注: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