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集安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讯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201万元,比上年增长8.8%。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40000门,比上年增加252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62627户,比上年增加3044户。全市固定电话用户45632户,比上年增加848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0.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23003户,比上年增加2872户。 金融、证券、保险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2365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279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各项贷款余额268948万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短期贷款205323万元,增长27.7%;中长期贷款62250万元,下降34.6%。 全年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交易总量19.1亿元,比上年下降37.2%。 全市各类保险公司10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906万元,比上年下降6.4%。 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成果显着。全年投入科技经费1722万元,申报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项目20项,推广科技成果新技术15项,开发新产品7个。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349人,其中,高级1040人,中级3832人,初级7477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投资6200万元,新建校舍7所、维修改造25所,装备标准化功能室53个。投资900万元,实施校车安全工程,67辆新校车全部投入运营,全市中小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聘49名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考一本上线112人,创近十年最好水平。2012年末,全市各类学校51所,其中,小学34所,招生1556人,在校生13370人,毕业生1779人;初中14所,招生1779人,在校生6650人,毕业生2230人;高中2所,招生1584人,在校生4177人,毕业生1182人;特殊教育1所,招生22人,在校生224人,毕业生40人。全市考入大专以上院校的学生891人,其中,本科院校621人。 文化、体育、广播、卫生 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实施文化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职能合并与人员划转。新增城乡文化活动场所60个,配备文体活动器材600余件,实现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覆盖。完成投资520万元,建成农村文化大院、农民体育健身广场、标准化文化室各20个,配送文体器材825件(套); 积极发展广电事业。投资3400万元,完成广播电视高山台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数字电视整转工程。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通广播的乡(镇)14个,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制作电视节目1157小时;卫星地面站438个。完成34658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任务。接收频道达到65套。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提高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和健康水平。投资1.1亿元的新市医院投入使用,为乡镇医院配备11辆救护车,医疗基础设施和急救能力明显增强。加大传染病防控力度,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个。其中,农村卫生院17家。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840张。卫生技术人员849人。其中,医生406人,护士302人。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投资8.5亿元,实施名城创建工程,“黑白灰、素淡雅、精秀美”的城市风貌得到充分展现。启动城市总体规划和东部新区、西部旅游新区、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8个标准化小区建设工程竣工并实现封闭管理,完成了“十里滨水”滨河段、国内城南城墙景观改造、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界河公路大桥引桥等项目建设,莲东街、站西街、怡景路建成通车,集通高速公路、10万吨净水厂等项目顺利推进。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城市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实行区域责任认证管理,初步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数字化和精细化。 全年市区供热面积达270万平方米;供水总量达886万立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4.67%。 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认真落实人大“一号议案”,通沟河水源地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水源环境不断改善。全年植树造林面积8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9%。市区饮用水源100%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0%。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持续减少。2012年,全市总人口218465人,下降1.8%。其中,男性人口为111247人,占总人口的50.9%;女性人口为107218人,占总人口的49.1%。全市新出生人口1593人,人口出生率7.2‰,死亡人口4642人,死亡率21.0‰,全年净减少人口304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8‰,计划生育率96.08%。 人民群众生活继续改善。全市年末单位从业人员19635人,年均劳动报酬28553元;在岗职工人数19465人,平均工资28603元。人均储蓄228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56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80元,同比增长13%。 民生工程建设卓有成效。“十件民生实事”得到有效落实,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700户、棚户区改造2万平方米、“暖房子”工程68.3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100套。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73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清退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4693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60周岁以上老人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常住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 说明: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本公报部分指标数据系有关部门(行业)提供。 3、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是按可比价计算的。 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5、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采用统计局抽样调查得出的数据。 6、因牧业数据采集渠道发生变化,资料没有可比性,取消同期数据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