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为建设“青山环抱,林中有城,城中有绿,山水交融”的生态旅游城市,积极开展了绿化美化年活动。在主要街道两侧及部门建筑物实施了亮美工程。市公安指挥中心、天成大厦A、B座和惠民小区二期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全部竣工。狠抓了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加强了市区客运市场管理,物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卫国东苑等3个新建住宅小区达到省物业管理优秀小区标准。这些都使得城市综合功能增强。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加快改革步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使生产经营平稳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4亿元。各种运输方式竞争加剧。全市完成铁路货物发运量722.4万吨,比上年增长12.5%;铁路旅客发运量341.6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5.5%。公路货运量1656万吨,比上年增长5.1%;公路客运量为8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1%。邮电通讯业经营有方,现代化通讯工具进一步普及,通讯传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市完成邮电通讯业业务总量62772.5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855.5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9218万元;移动公司业务总量36041万元;联通公司1658万元。年末拥有邮电局、所122处,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73636门,年末电话机达到404188部,其中移动电话机135600部,电话普及率30部/百人。数字数据业务、电子数据和交换业务继续高度发展,数据通讯总用户达到53581户,比上年增长43013户。 六、国内贸易 全市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适时调整商品结构和网点布局,开拓新的商业业务,提高经营服务水平,挖掘新的市场潜力,使全市流通领域保持较高发展水平。 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其中:市、县、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12.7亿元、3.5亿元、23.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5%、16.7%和-0.8%。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集贸市场网点遍布各地,各类专业市场建设成效显着。2001年末,全市已建成各类集贸市场113个,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达到14.2亿元,比上年下降4.2%。 七、外贸、外经和旅游 全市外贸部门和出口生产单位积极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促使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1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出口总额5649万美元,增长25.3%;进口总额696万美元,增长-3.6%。主要出口朝鲜、日本、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美国等国家,出口的品种有木制品,粮油和服装等。 全市广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拓利用外资渠道。2001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263项,合同引资额24.9亿元,实现到位资金9.2亿元。 以长白山自然景观为依托,加大旅游景点建设,使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2001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90.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9.1%;国内旅游收入2亿元,增长33.3%。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56000人,旅游创汇2000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财政收入继续增长,财政支出基本保证了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资金需要。全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72047万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市区完成35055万元,比上年少收10万元。财政支出111169万元,增长39%。 金融机构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努力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增加各项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各项金融调整政策,支持全市经济发展。年末金融结构可比口径各项存款余额112.45亿元,比年初增加7.7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2.9亿元,比年初增加6.2亿元。金融机构可比口径各项贷款余额91.1亿元,比年初增加5.9亿元。 全市金融机构全年累计现金总收入223.9亿元,累计现金总支出243.4亿元。全市货币净投放19.5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3246.9万元。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5610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16354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2800万元;人身险结付金额75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我市科技兴工、科技兴农、科技兴市和科技创新活动得到进一步实施,科技成果示范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列入市级以上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5项,总投资6733万元。皇封参集团“二醇皂甙胶囊”被列为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喜丰集团被认定为“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石人镇被批准为省级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加强了中药材现代化基地建设,靖宇县被国家确定为西洋参基地,抚松县和临江市分别被省确定为人参基地和黄芪基地。 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平稳推进。2001年末,全市普通中学126所,在校7.3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专任教师5212人;职业中学13所,在校学生0.5万人,专任教师627人,小学482所,在校学生10.7万人,专任教师8348人,小学生入学率达到100%;幼儿园35所,在园幼儿9204人,其中学前班5822人,教职工443人;中等学校8所,在校学生2719人,专任教师230人。大专学校1所,在校学生1045人,专任教师106人。中小学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普通高中升学率达85%,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1年末,全市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8个,举办展览71个,组织文艺活动128次。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演出210场,观众达到7.2万人次。全市共有图书馆6座,总藏书299890册。全市有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78.5%和88.5%。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对卫生监督和预防保健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使得服务水平大大改观,城乡人民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2001年末,全市共有各种卫生机构141个,其中:医院4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6731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77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702人,其中:医生3582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技术力量得到加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取得优异成绩。完成滑雪场二期工程,成功举办了全市第四届运动会,承办了全省2001年度摔跤比赛。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获金牌84枚,银牌63枚,铜牌92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8枚,银牌1枚,铜牌3枚。在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打破2项世界记录和1项全国记录。在校学生体育活动达标率9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