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金融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收入135.4亿元,增长24%,占比63.3%;上划中央收入64.4亿元,增长18%,占比30.1%;上划省级收入14亿元,增长20.9%。全市税收收入149.9亿元,增长21.8%,其中增值税10.9亿元,增长17.9%;营业税20.7亿元,增长24.7%;企业所得税5.4亿元,增长23.8%;个人所得税2.5亿元,增长2.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0.1%,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支出279.4亿元,增长7.7%;一般预算支出22.8亿元,增长18.7%。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588.8亿元,增长17.1%,同比净增232.2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942.5亿元,增长18.4%,净增146.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12.4亿元,增长19.5%,净增132.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总额483.7亿元,增长25%,净增96.7亿元;短期贷款余额310.7亿元,增长12.2%。全市存贷比为51.1%,提高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3.2%,下降1.6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1家,证券交易额为841.3亿元,下降17.3%;新开户数11966户,同比减少14188户。全年新增直接融资85.8亿元,增长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868.6亿元。 全市保险机构有40家,其中,人寿险公司19家,财产险公司19家,保险行业协会1家,中介保险公司1家。各项保费收入31.8亿元,增长1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9.6亿元,增长14.7%;人身保险收入22.3亿元,增长10.9%。各项赔款和给付额9.4亿元,增长28.2%,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4.9亿元,增长26.6%;寿险赔付4.4亿元,增长30.1%。保险赔付比为29.6%,其中财产保险赔付比为15.7%,寿险赔付比为13.7%。 八、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全市普通高校8所,在校研究生1129人,毕业生230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7.3万人,毕业生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5万人,毕业生1.8万人。有各类学校149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637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823所,中等职业学校28所。高考总上线率99.2%,排名全省第一,二本以上一次性上线率43.2%,排名全省第三。安排教育支出24.7亿元,较上年净增5.1亿万元,增长25.8%。完成合格学校建设投资6572.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学校的扩容累计完成投入17943万元,已完工5所;直属高中提质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13个学科基地和特色项目基地。 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16.7%,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45.6%。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5个,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15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7项;新申请专利3627件,其中发明专利888件。启动省自然科学株洲联合基金,增加专项200万元。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建设农家书屋299个,完成省实事目标任务的127.1%。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6座。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4%,分别比上年提高0.2个和0.2个百分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省级保护目录11个。出版图书137种、报纸42种、期刊8种。 全年共有体育场地1319个。其中,体育馆15座,运动场204个,游泳池17个,各种训练房1252个。 九、卫生、社会保障 全市卫生机构3371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共17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万人,注册护士1万人。防疫站10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73万张,比上年增长3.3%。 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1.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8.6万人。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1%。 十、人口、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总人口395.8万人,常住人口390.7万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30.9万人,乡村人口159.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3‰。全市城镇化率为59.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16元,增长14.5%。其中,工薪收入16975元,增长14%;经营净收入3076元,增长16.5%;财产性收入1404元,增长20.6%;转移性收入5821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0972元,增长17.6%,增速高于城镇3.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5719元,增长21.9%;家庭经营收入4221元,增长11.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1032元,增长21.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3:1缩小至2.36: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810元和7656元,分别增长14.5%和14.1%。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