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03-22 株洲市统计局

2012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三个加快”总要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759.4亿元,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8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066.4亿元,增长13.4%,其中工业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13.4%,建筑业114.5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546.2亿元,增长11%。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5:60.5:31调整为8.3:60.6:31.2,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1.9%和31.2%,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6%。

全市城区生产总值874.2亿元,增长11.5%,占全市的比重为49.7%;县域885.2亿元,增长12.5%,占比为50.3%。城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4%;县域为80.8亿元,增长25.7%。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385.3亿元,增长12%;县域382.4亿元,增长16.6%。城区固定资产投资631.9亿元,增长35.7%;县域518.5亿元,增长35.2%。

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39起,增长11.6%;死亡123人,下降4.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7人/亿元,下降12.5%;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4人,增长13.3%;全市道路交通事故769起,增长22.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86人,下降1.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4人/万车,下降16.4%;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13人,增长8.3%,煤矿百万吨死亡率1.83人/百万吨,增长13.7%。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市区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上涨1.6%,同比下降6.3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3%,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居住类上涨3%,同比上涨3.3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2.9%,同比上涨0.2个百分点。

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90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6.3%,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7.7%。

二、农业

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2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94.7亿元,增长3.5%;林业15.9亿元,增长4.3%;牧业81.4亿元,增长4.8%;渔业7.7亿元,增长3.1%。

全年粮食产量180.7万吨,增长1.2%;水果产量24.3万吨,增长8.9%。出栏生猪437.9万头,出栏牛羊58.7万头,家禽出笼2105.2万羽,水产品7.9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7.6万千瓦,增长6.8%。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1万处,增长4%,投入资金8亿元,增长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0公顷。

三、工业、建筑业

全市工业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13.4%,工业化率为54.1%。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亿元,增长14.6%。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企业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7.7%。从全市规模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上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6.1亿元、116.4亿元、38.3亿元和11.1亿元,分别增长15.7%、19.7%、17.2%和2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8.2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增长11%、11.1%。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4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2.8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178.2万元,增长21%;实现利润85.5亿元,增长20.5%。企业亏损面为6.3%,增长0.1个百分点。全市“5115”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4.6亿元,增长14%,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3.7%。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14.5亿元,增长1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150.5亿元,增长35.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按所有制分,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357.7亿元,增长27.4%;非公有制经济投资792.8亿元,增长39.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3.2亿元,增长162.6%;第二产业投资613.5亿元,增长46.7%,其中工业投资611.1亿元,增长46.2%;第三产业523.8亿元,增长23%,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71.4亿元,增长25.8%;房地产投资189.7亿元,增长0.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4.7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投资额比为1.5:53:45.5,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全年施工项目213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9个;本年度新开工项目1776个,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9个。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

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1%。全市公路货运量1.6亿吨,增长16.7%;水运874.9万吨,增长18.2%。公路货物周转量186.2亿吨公里,增长31.1%;水运货物周转量36.5亿吨公里,增长28%。公路客运量1.5亿人,增长10.1%;水运客运量3.1万人,增长5.4%。公路客运周转量78.8亿人公里,增长12.3%,公路线路年末里程1.3万公里,增长0.1%。年末民用汽车保有辆62.6万辆,增长18.9%。

全市邮政电信业务总量31.7亿元,增长15.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0亿元,增长16.6%;邮政业务总量1.7亿元,增长15%。

六、国内贸易、对外经济、旅游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9亿元,增长15.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306.9亿元,增长21.7%;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和煤炭及制品类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9.9%、23.7%、23.8%、25%和37.7%。按地域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40.7亿元,增长1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9.2亿元,增长15.4%。

全年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3%。其中,进口3.1亿美元,下降61.3%;出口18.3亿美元,增长74.5%。从对外出口国家看,对美国出口26578万美元,增长30.9%;对日本出口3356万美元,下降53.1%;对加拿大出口8277万美元,增长12.5%。从重点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11.5亿美元,增长9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82亿美元,增长40.7%。

全市实际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95.3亿元,增长19%;新批境内省外项目288个,较去年减少52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6个,实际到位资金110.6亿元。

全市入境旅游总人数13.2万人次,增长37.8%;国内旅游者2067.6万人次,增长27.9%;旅游总收入达到135亿元,增长25.6%;旅游创汇4344.5万美元,增长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