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242.8亿元,增长22.3%。分地区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38.04亿元,增长17.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12.50亿元,增长10.9%。分行业看,批发业54.50亿元,增长14.5%;零售业528.76亿元,增长15.9%;住宿业3.89亿元,增长17.9%;餐饮业63.39亿元,增长18.9%。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情况看,食品类、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汽车类商品销售旺盛,分别增长25.5%、49.2%、38.0%、22.3%。 出口稳步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1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出口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8%。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0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4%。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接待国内旅游1570.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1.0亿元,增长30.4%。旅游外汇收入1627.85万美元,增长24.3%。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6975万吨,货物周转量313.16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26.1%。完成客运量9360万人,旅客周转量728683万人公里,分别增长8.0%和16.7%。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8807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421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304万吨。邮电业务总量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市固定电话总数75.77万部,比上年增长6.9%;移动电话371.3万部,增长5.5%;国际互联网64.61万户,比上年增长47.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总收入9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76亿元,增长28.1%。全年税收收入77.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4.4%。国税收入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地税收入37.2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全市增值税27.67亿元,增长12.3%;营业税17.08亿元,增长29.7%;企业所得税13.60亿元,增长29.7%;个人所得税3.66亿元,增长12.8%。 财政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58.88亿元,增长20.1%。从高到低依次是教育(36.0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1.29亿元)、一般公共服务(20.97亿元)、医疗卫生(15.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8%、18.9%、16.2%和10.9%。 金融业保持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458.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6.31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1005.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7.18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76万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46.4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0.35亿元,短期贷款323.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4.91亿元,中长期贷款305.8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5.45亿元。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63.7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6.13万人、8.70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2.52万人和27.73万人,毕业生分别达到4.95万人和11.45万人。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6所,招生数为1.12万人,在校学生为4.28万人,毕业生2.53万人;高校8所,招生数3.36万人,在校学生11.36万人,毕业生3.07万人。 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37个,从业人员1121人。艺术表演团体6个,艺术表演场所4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11.6万册。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69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3244个,卫生机构人员数340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501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20569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无偿资金达3412万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量8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量14项,省级科技计划量75项。专利申请量达1175项,其中发明专利279项,实用新型668项,外观设计228项。专利授权量866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2年,全市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663.26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71.94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其中城镇人口为267.8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6.8%。全年出生人口6.71万人,出生率为11.74‰;死亡人口3.10万人,死亡率为5.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1‰。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10元,比上年增加2063元,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8710元,比上年增加1046元,增长13.7%。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2012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199部、彩电119台、电冰箱88台、电冰箱88台、摩托车86辆、电脑17台、微波炉13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4台、移动电话195部、摩托车22辆、空调器118台、热水器85台。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3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5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3平方米,其中楼房所占比重为72.3%,农村人均拥有楼房面积29.1平方米;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户数比上年增长10.3%,使用沼气、其他燃气等清洁能源户数比重达64%,比上年增长14.8%;饮用自来水户数增长26.5%;住宅外道路硬化的户数比上年增长5.1%,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继续扩大,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保基金收入45.1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1.29亿元、医疗卫生15.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9%和10.9%。全市开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3629套。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8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92万人,城镇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0.45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243.7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27.5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7.68万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72万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58万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45万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