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泗水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民营经济运行平稳。全县民营经济达到1.66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787户,同比增长7.7%。从业人员9.19万人,同比增长0.6%。注册资金24.11万元,同比增长5.8%。上交税金6.03亿元,同比增长16.8%。 七、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取得新进展。全县完成各类道路建设158.4公里,完成投资7491.66万元,全县162个行政村、28.9万人直接受益。农村公路中央、省财政投资建设项目34个,总里程59公里;县道建设立项3条、17.5公里;千村公路扶贫工程79.9公里;桥梁建设立项5座。新汽车站及108处公交站点正式启用,新增公交车20辆、运行线路5条。县道通行环境大大改善,县道养护完成总投资382万元,好路率达到85%以上。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到2086.75公里,其中国道71.74公里,省道60.29公里,县道190.84公里,乡村道路1755.73公里,专用公路8.15公里。在全部公路里程中高速公路23.11公里。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永春堂集团申报的银杏利用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2012年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全年申请专利330项,专利授权265项。全县科学技术人员达到8769人,其中:高级532人,中级3679人,初级4558人。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40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71所,在校生7.79万人。中学学校20所,在校生2.63万人。其中:高级中学3所,在校生0.78万人;初级中学15所,在校生1.65万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0.19万人。小学及教学点116所,在校生3.53万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生40人;幼儿园134所,在园幼儿1.63万人。全县有省级规范化学校3所,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市级规范化学校39所。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4处,在建43处,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逐步得到拓展。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家庭困难学生营养改善政策资金450万元,1.2万名学生得到资助。新建校舍24幢、1.38万平方米,改造校舍57幢、1.87万平方米。全县各学校实验教学条件有了较大改观,购置了一大批教学仪器,新建初中理化探究实验室2口,标准化实验室1口,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2口,配备学生机1000台、教师机500台、多媒体103套,对101所小学进行了网络升级改造,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实现了“校校通”。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配备学生饮水机173台,彻底解决了学生喝水难的问题。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推进,建成农家书屋80个。开展了“书香家庭”评选活动,选出了“十佳书香家庭”和21个书香家庭,成功举办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图片展。协助省文物局、山东大学举办了7场高端对话(会谈)、2场电视论坛、17场学术会议、5场专题讲座和专家会讲、6场博士生论坛和企业家论坛。全县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林、尹家城遗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古卞城遗址修缮和县级文保单位划界立碑工程。对泉林镇、泗张镇、苗馆镇、大黄沟乡辖区的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群5处、古遗址4处、古建筑2处)设立了保护标志碑,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4个,疾病防控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监督所1个,商业职工医院1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267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42人,医疗床位2324张;新农合参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共有44.92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9.4%,全年共支付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款一亿两千余万元,受益参合农民达28万余人次。共为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515787人,建档率83.15%,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66.2%。全县接受健康教育达9万余人次,常规免疫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已投入使用;星村镇卫生院综合楼和金庄镇卫生院正在积极建设中;卫生监督综合楼已竣工;县疾控中心检验楼项目也正在设计之中。启动全省乡村医生医改专项培训,完成1156名乡村医生在岗培训任务,增强了基层医务人员业务能力。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城区健身活动站点达到40处,社会体育指导员700余人,经常参与活动的人数近2万人。先后举办老年门球、象棋、乒乓球比赛、全民健身项目等十几项体育活动。在全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上,获得乒乓球、门球、象棋、健身秧歌等项目团体金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和精神文明奖。进一步增强学校体卫设施配备,龙城中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通过国家级验收。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组织中小学生体育联赛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做好省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向上一级运动队输送高水平运动员30余名。进一步完善体彩组织建设,积极开展体彩宣传工作,大力拓展销售点,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量达到2400万元,完成任务率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市前三名。 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县各景区点接待游客242.43万人次,同比增长16.21%;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19.23亿元,同比增长20.45%。圣源湖、万紫千红景区分别成功创建国家3A、4A级旅游景区。整合桃花节、梨花节、槐花节,举办泗水首届赏花汇,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南有博鳌经济论坛、北有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不断优化。全年新增城市道路3.5公里、排水管道8.5公里;对7条城市道路进行绿化提升,栽植行道树1.1万余棵,补植绿地面积23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5%、37%,人均公园绿地11.8平方米。延伸供水管网7公里、供热管网3.9公里、燃气管网4.3公里;改造雨污分流管网5.9公里。推行机械化道路保洁,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4%、100%。加快推进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基本完成14个生活垃圾转运站、16个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完成城区13条道路路灯的安装和改造,共复新路灯228杆,新增加LED新型节能路灯设施501盏。经改造和更新后的路灯,在保证道路正常照明的同时,可节约用电量60%以上。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今年全县COD削减量达884.42吨,氨氮削减量达41.02吨,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减排任务目标。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我县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泗河出境段面红旗闸水质COD浓度均值为19.5mg/L,氨氮浓度均值为0.97mg/L,均优于南水北调水质标准和市政府下达的环境质量目标要求。完成减排项目4个;对1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限期达标治理,努力控制氨氮排放。从严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共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11个,强化了污染源头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