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泗水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3-18 济宁市泗水县统计局

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17053万美元,增长17.6%,其中出口8987万美元,增长17.8%,进口8066万美元,增长17.4%。实际利用外资1484万美元,同比增长46.9%。

民营经济运行平稳。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到2.2万户,增长0.3%,其中民营企业0.14万户,增长0.2%;个体工商户2.05万户,增长0.3%。从业人员达到9.07万人,增长2.5%;全县民营经济上交税金3.31亿元,增长35.7%,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88.2%,比上年增长4个百分点。

七、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建设取得进展。2010年全面完成交通运输部4亿元项目16个,总里程40.9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大中桥梁建设4座,到2010年底,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到1945.4公里,其中国道71.74公里,省道60.29公里,县道190.84公里,乡村道路1614.43公里,在全部公路里程中高速公路23.11公里。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

科技事业实现了新突破,全年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涉及工业科技成果2项,农业3项,医疗卫生1项。其中,由县虹鳟鱼良种场承担的“鲟鱼规模化适养品种筛选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济宁市自科技进步奖设立以来,市渔业系统和泗水县首个一等奖。全年申请专利159项,专利授权137项。全县科学技术人员达到8006人,其中高级465人,中级3503人,初级4038人,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29人。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全县共有各类学校153所,在校生7.29万人。其中高级中学4所,在校生0.60万人;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67万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0.11万人;小学及教学点129所,在校生3.58万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生76人;幼儿园155所,在园幼儿1.32万人。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舍安全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争取中央、省“校安工程”专项资金675万元,新建学生宿舍楼及教学楼6处,总建筑面积11504平方米。对36处学校校舍进行加固维修,维修校舍11384平方米,维修加固校墙630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投资240万元,新建、改建厕所3000余立方米;新建餐厅1000余立方米。加大“仪器更新工程”、“农远工程”实施力度,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投资500万元,配备实验仪器151120件,更新仪器橱646个,投资140万元为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配备了教师机469台,为泗水一中、洙泗小学配备多媒体87套,实现了“班级多媒体”的目标,积极协调争取团中央专项扶持资金1800万元,为学校购买图书69.7万册,使学校图书配备达到省定标准。顺利完成泗水二中等八处学校的搬迁任务。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体制和国家各项资助政策,成立了泗水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两免一补”工作,共为1366人办理大学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62万元,发放中职助学金84.15万元,为义务教育家庭生活困难学生和住宿生发放救助金24.6万元,确保寒门学子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泗水县“2010年迎新春书画笔会”,文艺设备配送仪式,开展了文化“三下乡”和民间艺术串街表演活动,牵头组织元宵灯展,参与组织庆“七一”演出,举办夏秋文化广场展演活动,联合举办廉政文艺演出活动,山东快书《背公公》荣获全省第二届农技题材小品曲艺大赛二等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圆满完成了11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完成了50个文化大院建设任务;我县县级数字图书馆开始推广,县图书馆获得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包含图书、杂志5000多种,信息量相当于价值125万元的纸质图书。今年以来,共办理借书证2100多个,累计借阅近3万人次,有力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文物保护成绩斐然,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阶段的工作,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293处,其中古遗址16处,古墓葬19处,古建筑104处,石窟寺石刻5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建筑55处,其他47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10处。非遗保护成绩显着,共收集非遗线索806条,调查项目403个,调查项目涵盖11个门类100多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256个,民间音乐11个,民间舞蹈1个,戏曲2个,曲艺3个,民间美术11个,民间手工技艺53个,人生礼俗24个,岁时节令17个,民间组织3个,游艺、传统体育22个,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广播人口覆盖率90%,电视人口覆盖率92%。共编电视新闻节目即《泗水新闻》260档,完成自采电视新闻稿件1850余条。网络建设又迈新台阶,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积极发展数字电视大力扩展有线电视网络,相继更新光缆300余杆公里,更换新发射机等设备380余套件,陆续铺设新滨河小区、圣源居小区等规范化小区有线电视管道10余个,铺设城区光缆100余杆公里,布设数字电视光接点达30余个,全年共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550户,全县新增有线电视户43544户,入户率达44.99%,比上年提高了23.95%,为完成村村通建设夯实了基础。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1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个,疾病防控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196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50人,医疗床位1800张。自实施新农合以来,全县已累计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用达1559.37万元,报销万元以上的共879人。全县共有44.97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受益群众达9.9万人次,参合率为99.2%,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和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县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现已投入使用。二是慢性病防治院建设项目,该项目已纳入县民生工程。三是基层卫生院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办理用地手续和项目规划“卫生强基”工程扎实深入开展,对基层单位进行“帮、扶、带、教”共派专家20人,业务技术骨干41人,接诊患者4194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513例,开展手术191例,疑难会诊75次,举办讲座40次,使基层单位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完成30名全科医生转岗及400名乡村医生山协脱产培训。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存开展,先后举办了庆“五一”全县职工篮球比赛、老年象棋比赛、老年门球比赛、教体系统教工篮球赛、全县文明单位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员达全县总人口的30%以上,青少年体育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加省二十二届运动会,共获金牌3枚,向省市训练单位输送10名体育后备人才,在济宁市第19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获得4金1银2铜共7枚奖牌打破四项运动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