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泗水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生态旅游热潮涌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万人次,增长24%,旅游社会总收入超过1.3亿,增长28%。2010年,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泉林青龙山村、中册镇龙门山村成功创建山东省旅游特色区;泗河街道西涧沟银杏基地、星村镇黄金梨园成功创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泗河源、尹城晋升为省级湿地公园,风仙山、黄山林场成为省级森林公园,宋家沟农业生态旅游区、龙门山景区成为山东省首批“旅游下乡工程示范点”。在第十届山东旅游业务洽谈会上,我县被评为“山东省最佳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在第五届山东旅游年会上,圣川砭石被评为2010年“品牌山东”最具特色旅游商品。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聘请5家省级规划设计院统一编制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已投资200万元完成26个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功能进一步健全。投资3500万元新建八条城市道路,增加道路长度4.5公里,铺设中兴路污水管道1600米,新增路灯55盏。通过招商引资改造道路标牌86个。2万吨新水厂建成投入运行。新增供水管网34.7公里,总长度达150公里,初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热新增热力管道8.5公里,供热面积达80万平方米,城市天然气新铺燃气管道3.5公里,发展用户3000户。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迅速启动,一是启动并完成圣源湖327迎宾大道改造一期工程,二是完成占地90亩文化公园一期四个功能广场建设;三是建设街头绿地10余处,住房和城市开发改造稳步推进。今年实施七个片区拆迁任务,共拆迁房屋3520户、36万平方米,腾空建设用地1100亩,投资16.7亿元,实施6个续建小区和7个城中村改造开发项目建设,开发商品房92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目前我县工业点源治理全面达标,城市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全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4处饮用水源地均符合《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级标准。境内空气质量保持在2级以上,全县烟尘、SO2、工业粉尘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38-10%,泗河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30毫克/升以下,达到省重点河流断面水质标准要求,全县共投资8900余万元,建成122项迎淮治污工程项目,全年共削减二氧化硫126.3吨,削减COD597.1吨,推进结构调整,取缔16家淀粉厂和17家砖厂,依法否决国家禁止的项目11个,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违法排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开展“百日会战”专项整治行动,共依法铲除“土小”企业37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1起,对4家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进行了整改,对2家无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进行了停产治理,巩固了减排成果,截至目前,省级绿色社区3处,市级绿色社区3处,华金集团、安山寺景区成为市级环境教育基地。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总人口620315人,其中城镇人口168404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20019人,女性人口300296人。全年出生人口6898人,出生率为11.12‰;死亡人口3731人,死亡率6.01‰,全年净增加人口3167人,自然增长率为5.11‰。 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有明显增长。据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统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916元,增长11.2%,工资收入仍然是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2.5%。据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统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53元,增长17.99%,在6069元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851元,家庭经营收入2911元,分别占46.8%和47.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9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新增就业456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530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双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107户;下岗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扩大,劳务输出总人数达18万人;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5万人次,其中再就业培训1.5万人,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38560人,缴纳保险金19022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30297人,缴纳保险金2111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380,缴纳保险金5047万元;工伤保险参保职工30450人,缴纳保险金210万元;生育保险参保职工14065人,缴纳保险金59万元,全县共有离体、退休9665人,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9081万元,全县基本医疗支出1032万元,失业保险支出315万元,工伤保险支出31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累计2010年末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403张,收养各类人员1361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个,从业人员24人。全年接受社会捐赠140万元。 社会捐助制度逐步建立,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低保为主体、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互助为辅助、优惠政策相配套、基层社区组织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2010年全县城镇低保对象2942户,5463人,发放低保金954万元;农村低保对象7204户,18084人,发放救助金1415.4万元。 注: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增加值指标为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市统计局核定的年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