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3-03-09 重庆市万州区统计局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力加强。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5557万吨,增长12.7%,完成全社会客运量16583万人次,增长7.8%。火车站进出旅客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6%,机场旅客吞吐量28万人次,增长12.0%,港口货物吞吐能力1600万吨。年末拥有各类船舶254艘,拥有公交车433辆,出租车626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81847辆,比上年增长31.6%。优化公交线路5条,开通滨江环湖公交。

交通建设有序推进。2012年末全区公路线路里程达到5833公里。万云高速公路天城入城大道全线贯通,江南新区上部路和联合坝立交、中部路立交建成通车。渝万城际铁路、万忠(南线)和万利高速公路征地拆迁积极推进。完成国省道路面大修86.8公里。桐子园货运作业区建成投入使用,新田港一期工程积极推进,神华神东万州港电大件码头启动建设。万州机场4D级改造完成总规编制评审。

邮电通讯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8825万元,比上年增长8.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0.75万户,比上年下降4.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12.96万户,增长9.3%。国际互联网用户21.98万户,增长19.8%。

旅游接待能力增强。全年接待游客1126.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0%;实现旅游总收入41.76亿元,增长33.3%。其中,入境游客4.7万人次,增长23.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632.28万美元,增长30.2%;国内游客1121.6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1.37亿元,分别增长30.0%和33.4%。潭獐峡获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万州大瀑布群成为国际4A级景区。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1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71亿元,增长20.6%。税收收入25.96亿元,增长29.0%。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支出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4%。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05.27亿元,增长40.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工业商业等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67.1%、1.9%、75.8%、32.4%和16.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65亿元,增长10.%。

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23.02亿元,比年初增长13.0%。其中储蓄存款余额422.64亿元,增长21.5%。本外币贷款余额304.09亿元,增长13.0%;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68.18亿元,增长33.7%。

年末全区拥有保险公司2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39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寿险9.84亿元,增长58.7%。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3.89亿元,下降19.6%。证券累计开户数2.75万户,成交量225.24亿元。

八、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6.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58.49%,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完成中心城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修订和高峰核心区、高铁片区、九池片区、上坪片区控规编制,开展滨江地带建筑形态规划。建成南滨大道上段景观工程、太白岩山顶公园、翠屏山公园一期、天仙湖广场、龙宝山公园,开工建设儿童公园、望江公园。新增城市绿地面积86万平方米。完成万全路等8条道路综合改造。整治建筑立面3万平方米。购置市政园林设施设备1300余台(套),新建公厕9座。20栋建筑灯饰工程顺利完成。万州体育场、游泳馆、体育综合训练楼建成投入使用,三峡科技馆、三峡文化艺术中心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九、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有学校427所,成功创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从5所增加到6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13所,普通中学59所,小学158所。全年在校生31.8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6.2万人,普通中等职业学校3.33万人,普通中学10.3万人,小学8.4万人。全区有幼儿园189所,在园幼儿3.6万人。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初中升学率和高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6.6%和83.6%。竣工校安工程90个,义务教育学校80%以上班级实现信息化建设“班班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投入科研经费104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0.0%。取得重大科研成果43项,实施重点科技项目410个,增长51.3%,其中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163个。获得授权专利307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5%。经开区成为重庆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长江涂装厂被评为全市首批创新型企业,新增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户、知识产权试点企业6户,新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被评为全市技术创新示范区。

十、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治安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20个镇乡街道综合文化站、100个村(居)文化室标准化建设改造基本完成。话剧《三峡人家》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记录片《那山那老人》荣获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记录片,微型广播剧《鸿雁》荣获首届中国微型广播剧大赛金奖。三峡传媒网跻身中国地市报新闻网站十强。年末,全区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个,乡镇和社区文化站52个,剧场影剧院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30.0万册。城乡有线电视用户26.17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0%。

卫生事业持续推进。年末卫生机构71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9个,卫生机构床位8241张。卫生技术人员8315人,其中医生3163人,护师、护士3484人。住院分娩率99.7%。人口政策性生育率87.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乡卫生院救护车配置实现全覆盖。三峡中心医院通过国家三甲医院复评,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国家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复评。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12年,我区共获金牌113枚,银牌92枚,铜牌181枚。获得重庆市级以上奖牌比赛项目51个。向市级以上集训队输送队员10人。新安装村(社区)公共场所健身器材50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44.0%。成功举办重庆市第四次运动会,首次承办国际男子篮球四国挑战赛和重庆市大学生排球锦标赛,成功申办第24届全国城市中老年篮球赛。

社会和谐稳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投入试运行,深化“严打”整治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全年刑事案件立案数7796件,比上年下降12.5%,刑事案件破案率37.2%,比上年增长7.2个百分点,治安案件查处数20244件,比上年下降18.2%。

十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全区生态环保进一步加强。全年公园29个,公园面积692公顷,公共绿地面积93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7.0%。实施天然林保护102067公顷,新完成植树造林23.9万亩,其中长江绿化9.8万亩。拥有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市级森林公园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