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资兴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交通和邮电 全市公路客货运换算周转量15020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2%;水路客货运换算周转量4876万吨公里,增长30.8%。 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1亿元,增长10.6%;电信业务总量2.14亿元,增长11.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38万户,与上年持平;移动电话用户26.49万户,增长7.6%: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74万户,增长6.2%。 八、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市财政总收入2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5.56亿元,增长34.1%;上划中央收入6.6亿元,下降1.7%;上划省级收入1.17亿元,增长9.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6.1亿元,比年初增加15.87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34.85亿元,增加5.49亿元;个人存款余额78.73亿元,增加9.24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0.15亿元,比年初增加4.9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93亿元,减少0.7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5.9亿元,增加5.99亿元。年末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1家;证券交易额32.48亿元,下降28.1%。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13家,实现保费收入1.47亿元,下降0.1%。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0.98亿元,下降1.8%;财产险保费收入0.38亿元,下降1.3%。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0.59亿元,增长28.5%。其中,人身险赔款0.07亿元,增长24.6%;财产险赔款0.2亿元,增长0.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新创建省合格学校10所,使全市51所中小学校全部成为合格学校。中心城区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143个。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高中2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小学27所,教学点62个,特殊教育1所,幼儿园74所。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61人,在校生1924人,毕业生498人。普通高中招生1597人,在校生4701人,毕业生1481人。初中招生3330人,在校生10096人,毕业生3212人。普通小学招生4097人,在校生22439人,毕业生3371人。特殊教育招生28人,在校生152人,毕业生1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323人。 全年成功争取各类科技项目16个(其中国家级3个),争取各类上级资金3831万元。省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郴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湖南华信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申报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获得通过,成为资兴市首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24%,比上年提高4.95个百分点。全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项。全年申请专利119件,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发明专利23件,增长35.3%。授权专利76件,增长46.2%。 全年开展食品质量监督抽查138批次,定期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47批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84%。新发放工业品生产许可证2个,新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52个。全市年末有各类气象台站1个,自动观测点50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市有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数6.7万户。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61%。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免费送戏下乡87场,新建95家农家书屋,全市已累计建成306家农家书屋,实现了全市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建成了东江湖摄影艺术馆、人文潇湘馆和东江湖奇石馆,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资兴石峰寨、段太夫人墓、大王寨、辰冈岭汉墓群等11处文物点成功纳入郴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全市卫生机构287个。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所1个,诊所、医务室24个,村卫生室219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159张。卫生技术人员109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51人,注册护士455人。 年末全市共有运动场15个,游泳池6个,各种训练房20个。开展全民健身项目13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1.2万人,3个行政村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承办了2012年湖南省青少年赛艇皮划艇锦标赛,资兴市赛艇皮划艇队勇夺22枚金牌、8枚银牌、7枚铜牌,囊括赛艇、皮划艇锦标赛两项团体总分第一。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市批准建设用地177.17公顷,建设占用耕地82.09公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35.2公顷。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88万公顷。全年补充耕地194.13公顷,净增加耕地144.42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全年实施地质勘查项目(含续作项目)1个,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17个。 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监测断面功能区达标率100%。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541公顷。退耕还林面积2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8.67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为71.08%,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自然保护区7个,保护区面积6751公顷。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6.39%。 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6起,死亡5人,比上年下降68.8%。其中,道路交通事故8起,死亡2人;煤矿事故2起,死亡3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37.63万人,常住人口34.02万人,城镇化率58.79%,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1.6‰,死亡率8.27‰,人口自然增长率3.33‰。人口计生工作连续9年保持“国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1018人,发放奖励扶助金97.73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167人,发放扶助金26.27万元。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95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工资性收入5181元,增长30.7%;家庭经营纯收入4607元,增长13.2%。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00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6721元,增长12.5%;经营净收入1735元,增长14.4%;转移性收入4704元,增长24.2%;财产性收入883元,增长4.7%。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503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650元,下降1.4%。全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6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99%。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6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39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5945人,比上年末增加92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395人,增加4280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9413人,增加3722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9997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7990人,增加7168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771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参合农民23.31万人,参合率达98.7%。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职工人数369人。实施灾民住房和农村安居房改造3288户。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350万元。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25元,比上年增加45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00元,增加30元。全年核定城乡低保对象38195人,发放低保金8210万元;救助城乡大病患者6329人,发放医疗救助金469万元。完成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1所。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05张,收养各类人员19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