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3-03-04 常州市统计局

【外事】

外事活动日益活跃。全年接待外宾138批、945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7批、79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37批、278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9批、78人次。年内与比利时罗莫尔市正式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至年底,已有16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36批、289人次,组织24个团组、160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在“2012全国百城论坛”和“2012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上,我市分别荣获“友城战略发展奖”和“国际友好交流与合作奖”。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创新能力持续加强。全年政府科技经费投入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39.4%。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家,累计达724家;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51项,获得经费支持4.9亿元;成功举办“5.18”展洽会,组织产学研重大活动13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16项。全年完成专利申请39391件,同比增长68.4%,其中发明专利10123件;专利授权1537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8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上年的4.77件增加到7.59件。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成为首批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武进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着力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一核八园”入库企业932家,全年营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44.8%。科教城研发机构总数达101家,高科技创业企业达635家,各类研发人才超过1.5万人。全年新增“两站三中心”144家,累计769家。企业创新力度加大,全市有62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90%。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加快,常州生物医药孵化器全面启用,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获得全省唯一、全国地级市唯一首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授牌。全市市级以上孵化器、加速器累计达6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0家,省级孵化器22家,省级加速器2家。产学研用结合更显特色,成功举办“5.18”展洽会,签约34个重大项目,其中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技术合同总金额达2.39亿元。

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截至年底,共有396个领军人才签约我市创新创业。全市累计引进领军人才1200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08名,省“双创”145名,形成了“搭建平台,引进人才,孵化企业,培育产业”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成立常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加强企业家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设立专项培训科技企业家,共组织2批115名高企负责人参加市科技型企业家培训班。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17所,在校学生73.59万人,教职工5.2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13万人。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新建扩建幼儿园32所,公办幼儿园比例提高,占比达75%以上,市级以上优质园占比率、就读率分别达80%、90%以上。各辖市、区全面建立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义务教育更加均衡,热点普通高中统招名额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达70%,全市公办学校吸纳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88.91%,义务教育阶段省优质学校占比达84.2%、就读率达86.7%。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及课程基地建设,遴选、确定4所学校6个项目为市级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高考本二上线率56.34%(含体育、艺术)(其中市区63.11%),较上年提高近6个百分点。推进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殷村职教园开工建设,参加省技能大赛获一等奖54个(31个为项目一等奖第一名),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增至5所,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增至20个,职业学校单招高考和本专科录取率全省十三连冠。加强终身教育服务,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各1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增至7个,省级社区培训学院和社区教育实验区实现全覆盖,省级社区教育中心增至22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街道)增至8个,命名10个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基地,市级标准化成人教育中心校增至24所,市级标准化村民(居民)学校增至103所。推进教育信息化,确定市“e学习”项目学校40所,13所学校成为省“e学习”试点校。切实加大帮困助学力度,落实政府政策资助2.23亿元,接受社会捐赠735万元。推进教育国际化,天合国际学校顺利招生,确定首批常州市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学校25所。

【文化事业】

精品创作卓有成效。原创舞剧《格桑花·茉莉花》荣获剧目金奖,并包揽7个单项奖。电影《秋之白华》、儿童剧《留守小孩》和广播剧《君子史良》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市滑稽剧团创排的《飞扬少年》成功入选第九届全国儿童剧展演;市锡剧院大型原创交响锡剧《天涯歌女》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市曲艺团首部常州方言长篇评话《常州白泰官》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文学奖。

文化服务扎实推进。常州市图书馆建成全省首家电视图书馆,覆盖终端用户突破100万户。各类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单位全年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超过500场。全年送戏300场,送电影超过1万场,城市“15分钟公共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更加完善。“智慧社区”第一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惠及市民10万户。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稳步推进,全市共有1080家印刷企业、894家书报刊发行企业、351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印刷行业年产值超过70亿元,实现电影票房近两亿元。作品版权登记增长30%以上,总计超过700件。全市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为100%,全市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09.0万户,比上年增长2.1%,《常州日报》、《常州晚报》年发行量分别达3083.2万份和3516.3万份。

文物保护成效明显。在武进太湖湾成功发掘钱一本墓,象墩遗址发掘和环太湖艺术城地块考古勘探顺利推进。截至年底,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67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5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处,历史建筑48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全力推进。

【卫生事业】

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28个,拥有总床位20497张,卫生技术人员2.5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094人、注册护士10192人,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9人、总床位4.37张。新农合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参合率100%,人均筹资标准达360元,比2011年提高55元。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达76.13%,住院实际补偿比达51.98%。全面推进门诊总额预付制改革,3个地区推进住院费用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按人均45元补助标准落实专项经费,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基层卫生服务不断强化,新创省示范乡镇卫生院6家、国家和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1家。基础建设顺利推进,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封顶,二院(阳湖院区)投入使用,四院(新北院区)投入试运行,儿童医院病房楼交付使用,七院门急诊病房综合楼完成外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