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攻艰克难,努力破解各种要素制约,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态势,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部分发展指标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结构调整步伐不快,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城乡发展还不平衡,县域经济有待增强;城市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 一、综合 全市总体经济实现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39.17亿元,比上年增长9.1%。面对世界经济和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格局,秦皇岛市经济也出现小幅回调趋势,增速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但比前三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年内呈现小幅回升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7.58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68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43.90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之比为13.0︰39.3︰47.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797元,增长8.6%,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5988美元。 财政收支实现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194.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8.66亿元,增长25.4%。全年完成国地税收入170.84亿元,增长11.7%。其中,国税收入77.84亿元,增长9.1%;地税收入93.00亿元,增长14.0%。全部财政支出284.24亿元,增长17.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9.97亿元,增长18.6%。在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节能环保、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传媒等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快,增速分别达到36.6%、2.4倍、35.4%和36.5%,远远高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速。 居民消费价格涨势平稳。在上年居民消费价格高位上涨的基础上,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较为平稳,涨幅为3.1%,较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2.0%。八大类商品(服务)价格全面上涨,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最大,上涨6.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13个百分点,是带动CPI总水平上升的首要因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滑,总指数(PPI)为95.4%,比上年下降4.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5.1%,生活资料价格下降2.8%。黑色金属类产品出厂价格领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1%和14.9%,共拉动PPI下降4.4个百分点。住宅销售价格小幅上涨,1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9%,环比上涨0.4%;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2%。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产业布局,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确保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3.9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受水灾和风雹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全市粮食、油料等农产品减产。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2%;总产量80.92万吨,减少9.3%。蔬菜播种面积4.72万公顷,增长4.5%;总产量302.44万吨,增长5.3%。畜牧业生产略有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3.37万吨,增长1.9%,其中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增幅分别为1.5%、0.3%、0.1%。渔业生产大幅度增长,渔业总产量达到27.44万吨,增长31.5%。 稳步实施幸福乡村计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要求,稳步推进幸福乡村建设工作。全市46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80个省定幸福乡村建设示范点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03.59万千瓦时,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8.40万公顷,机播面积9.41万公顷,机收面积3.01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3.29万公顷。全市2265个行政村中,通油路、通电村数达100%、通电话村数达99.7%,通有线电视村数达79.2%,自来水受益村数达46.8%,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完成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截止年末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4家、36家和301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60亿元,增长18.7%。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66.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林业生态体系逐步完善,林业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2807公顷,零星植树65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1265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53.1%、0.8%和12.2%。森林覆盖率达到42.29%,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林果、花、桑、林板产业稳步发展,全市实现林业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3.2%;干鲜果品总产量83.06万吨,增长4.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缓中趋稳。年初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始终在10%上下徘徊,随着各级政府稳增长政策效果的陆续显现,下半年积极变化因素增多,增速逐月回升,企稳态势日益明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5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速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但比年初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产业结构发生新变化。一是打破多年来“轻慢重快”格局,轻工业增速超过重工业,全年实现轻工业增加值5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实现重工业增加值299.12亿元,增长12.5%。二是六大高耗能行业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逐季下降,由一季度的66.4%降至40.8%,而在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下非高耗能行业的贡献率大幅提高。食品加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装备制造四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2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有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41.0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实现利润10.13亿元,下降77.7%;实现税金39.42亿元,增长11.6%;亏损企业亏损额39.40亿元,增长98.6%;亏损面由上年的20.3%上升到34.0%。 建筑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发展较为平缓。全市资质内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6.72亿元,比上年下降2.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70.20亿元,下降2.3%;安装工程产值15.59亿元,增长8.8%。年末全市拥有建筑队伍人数4.99万人,比上年增长1.2%,全年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26.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2%,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524.66万平方米,下降7.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51.42万平方米,增长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