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江华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县有乡镇广播文化站23个,全年组织文艺活动1000余场次。图书馆总藏量5.8万册,公共图书馆总流通7.5万人次。组织开展送书、送科技下乡活动,共计送图书1500册,发放资料15000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771余场。2012年底止,共建设完成农家书屋165个,发放配套书籍共25.36万余册。 广播影视业稳步发展。全年新增安装机顶盒800余台,发展农村网络2个点,新增用户500余户。编发《江华新闻》243期,播发声像稿件1700条。自办节目《县人大、政协“两会”专题报道》、《难忘2011》、《秋实》、《献礼》、《学习十八大、推进大发展》、《文明县城大家谈》等社会反响良好。 九、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2个,其中:县级医院4所,县级卫生单位4所,乡镇卫生院22所,村卫生室301个,个体诊所19家,国有林场职工医院1所,专科民营医院1所。卫生系统现有在岗职工1889人(不含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工作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59人。实有病床1663张。全年全县医疗门诊量116.45万人次,住院量达6.98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参合农民40.45万人,平均参合率100%,共筹集新农合基金1.17亿元,新农合统筹基金支出1.13亿元,补助54.49万人次,统筹基金使用率96.0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增10个标准篮球场,年末全县共有标准篮球场145介,其中7个具有灯光设备。在训运动员37名,其中田径运动员25名;举重运动员12名。在全省举重锦标赛上获4金、4银、2铜,在市举重锦标赛和田径锦标赛上两个项目都获得团体第四名、个人项目获9枚金牌。全年共开展县级大型全民健身活动4次,健身活动人数2.64万人次。 十、人民生活、人口和社会保障 20项为民办实事任务全面完成。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年财政惠农补贴资金达3.36亿元。“零就业家庭”就业对口援助率达100%。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保、新农合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530户、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750户,新建廉租房600套,新建乡镇敬老院2所。通畅工程完成18个项目共65.422公里,累计总投资为3925.32万元。 全年争取上级社会救助资金到位5669万元、比上年多出1350万元,其中城市低保资金1533万元,农村低保资金3058万元,医疗救助资金646万元,五保供养资金432万元。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从原来月165元调整到28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从原来年1100元调整到1500元。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2775户5139人,月发放保障金125万元,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514.14万元,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242.9元;农村低保对象11619户27337人,月发放保障金296万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423.17万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达到108.24元;新增摸底特困对象21000人,实施救助9262人,每人特困救助20元,实际发放特困补助18.5万元。全县城乡低保基本实现了对因病、因残特困家庭,因年老体弱特困家庭和生存条件特别恶劣导致家庭生活特别困难家庭的三类对象的应保尽保。 2012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0.01万人,13.22万户。常住人口41.6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6万人,农村人口28.51万人;常住人口中女性20.1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00。全县出生人口8849人,出生率为17.46‰;死亡人口3057人,死亡率6.03‰;人口自然增长率11.43‰。计划生育完成手术8947例。14周岁以下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人数为4486个。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74元,同比增长14.6%,其中:工薪收入10392元,经营收入2972元,转移性收入2781元,同比分别增长15.3%、15.2%和13.0%;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0613元,同比增长8.2%,其中:食品支出2941元。年末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总额34636元/人,比上年增长19.73%,其中:国有职工人均年工资30512元/人,增长17.57%。农民人均纯收入3225元,同比增长18.8%。其中:工资性收入1413元,家庭经营收入1674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17元,其中:食品、居住、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医疗保健分别占41.6%、18.2%、10.6%、6.1%和8.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2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0.48万人,比上年新增16337人,其中企业参保1.0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0.95万人,城乡居民参保22.2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68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9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1万人,新增110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8万人,新增806人。 备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