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济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宁调查队
(2015年2月16日)
2014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宏观经济增长总体放缓、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五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经济发展缓中趋稳、稳中有进,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提质增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发生显着变化,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高,百姓福祉持续提升。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注1]380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6%[注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3.3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实现1912.58亿元,增长10.4%,其中工业实现1696.8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实现1444.15亿元,增长9.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0.67亿元、增长4.8%,批发和零售业422.37亿元、增长10.9%,金融业115.58亿元、增长6.4%,房地产业89.49亿元、增长9.6%,营利性服务业193.32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6%、60.1%和35.3%,结构比例为11.7:50.3:38.0,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0.3个和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GDP4621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523美元),比上年增加341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0%。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443.33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农业增加值289.88亿元,增长5.4%;林业6.75亿元,增长12.3%;牧业107.9亿元,增长2.5%;渔业26.84亿元,下降3.9%;农林牧渔服务业11.96亿元,增长9.7%。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5.4:1.5:24.3:6.1:2.7。
农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21.4万亩、比上年减少14.8万亩,经济作物466.9万亩、减少17.1万亩,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70.6:29.4。蔬菜瓜果面积297.6万亩,减少5.3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粮食总产579.2万吨,比上年增长0.1%,单产516.5公斤,增长1.4%。其中,夏粮269.9万吨、增长1.3%,秋粮309.3万吨、减少0.9%。棉花产量10.5万吨,减少6%。油料产量17万吨,减少2.2%。园林水果产量27.9万吨,减少0.5%。
林业。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9.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新增造林面积26.7万亩,比上年增加1.82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7万亩,新建完善绿色通道677公里,完成森林抚育10万亩、湿地保护修复26万亩,新发展经济林12万亩、苗木花卉14.1万亩,新增林下经济35万亩,四旁植树1550万株。
畜牧业。全年肉类总产量80.1万吨,减少4.1%;禽蛋总产量49.7万吨,下降17%;奶类总产量13.1万吨,下降3.8%。
渔业。受气象干旱影响,渔业生产出现下降,渔业养殖面积87.05万亩,减少2.9%。水产品总产量31.3万吨,减少23%。
农业现代化。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82.88万千瓦,增长2%。农用大中型拖拉机4.46万台、增长4%,联合收获机2.91万台、增长8%,拖拉机配套农具20.65万台、增长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7%,其中,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90%、99.4%,均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98.9%、89%,分别比上年提高7个和1个百分点。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42.6万吨,减少3.3%。农村用电量15.8亿千瓦小时,增长1.5%。农田总灌溉面积489.73千公顷,比上年增0.77%,其中,耕地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470.86千公顷,占总灌溉面积的96.15%。全市机电井33.12万眼,其中规模以上机电井11.94万眼。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201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注3]2333家,较年初净增385家。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7家。
工业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2%。按工业门类分,制造业增长12.14%,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59.32%;采掘业增长10.16%,占30.1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94%,占10.5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6.65%,集体企业下降17.8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15.25%,股份制企业增长13.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9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41.8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13.16%,重工业增长11.22%,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26.64:73.36。规模以下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876.39亿元,增长7.2%;资产总计792.71亿元,增长5.68%。
工业效益。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80.14亿元、增长12.60%,利税575.68亿元、增长4.27%,利润341.84亿元、增长0.76%。企业亏损面为7.37%、较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亏损额25.40亿元、增长30.9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6.63%、提高11.55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1.28%、下降0.1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0.96%、下降11.2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1.02%、降低1.6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22次、增加0.1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6.02%、下降0.4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3.20万元/人、增长11.40%,产品销售率98.68%、下降0.35个百分点。
建筑业。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42家,比上年增加50家,其中一级资质57家,二级资质139家,三级资质246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7、17、16家。实现总产值710.5亿元、增长26.6%,增加值215.76亿元、增长8.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15亿元,增长15.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注4]完成2538.2亿元,增长16.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完成52.81亿元,增长20.0%;第二产业完成1411.3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完成1074.1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2.0:52.8:45.2调整为2.1:55.6:42.3。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288.3亿元,增长34.5%,占全部投资的11.4%,较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完成1354.2亿元,增长22.8%,占全部投资的53.5%,其中制造业完成1271.8亿元,增长22.5%,占工业投资的93.7%。部分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投资完成512.8亿元,增长24.1%。服务业中的科研技术服务业投资完成19.0亿元,增长55.7%;卫生社保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完成23.8亿元,增长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