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03-19 泰州市统计局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重点工作,狠抓“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的落实,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有进、动力增强、结构优化、质效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0.89亿元,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0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28.6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5.17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51.3:42.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706元,增长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汇率折算达11836美元。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33亿元,增长12.3%,占GDP比重为42.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增量不断做大。全年实现新兴产业(包括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电网、新材料、节能环保)产值3901.79亿元,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40.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窄幅波动。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上涨2.1%,涨幅较上年略升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构成总指数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六涨二跌,其中食品类、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分别上涨1.9%、3.9%、3.5%、1.0%、3.1%和2.7%,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分别下降2.4%和0.2%。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9,跌幅较上年缩小0.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97.7,跌幅较上年扩大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高于购进价格指数1.2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服务业重点行业指标下滑,房地产市场前景晦涩不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增长缓慢;大项目投资支撑力度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科技创新活力激发不够,转型升级成效不明显。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2014年全年总产量达328.53万吨,比上年增产1.85万吨,增长0.6%。其中小麦增产3.39万吨,水稻减产0.89万吨,玉米减产0.17万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57.99万亩,同比增加0.21万亩,增长0.03%。粮食单产499.3公斤/亩,同比增加2.7公斤/亩,增长0.5%。
 
林牧渔业发展稳定。肉类产量26.94万吨,增长1.2%;禽蛋产量11.98万吨,下降1.4%;牛奶产量4.85万吨,增长5.8%;水产品产量38.38万吨,增长2.9%。畜禽养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市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2.0%,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98.0%和100.0%,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姜堰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考评居全国首位,高港获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兴化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海陵现代农业园区建成省级园区。全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3.65万亩、高效设施渔业1.5万亩、高标准农田17.3万亩。全年工商登记合作社(包含专业合作、土地合作、社区合作、村经济合作社)7670家,其中专业合作社5702家,1058家合作社列入政府优先扶持名录,3家合作社被认定为2014年度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家庭农场1964家,100家家庭农场创成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区域供水通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建制镇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83万人,新改建农村道路295公里、桥梁167座,疏浚县乡村河道995条。深入实施全面小康村建设“十百千”提升工程。建成全面小康达标村、示范村各100个、十强村10个。深入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继续实施市领导和机关部门、单位对高港、姜堰8个镇40个经济薄弱村的挂钩帮扶工作,挂钩帮扶资金达3400多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长稳中趋缓。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69.70亿元,增长11.5%,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709.60亿元,增长14.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2637.79亿元,增长15.8%;重工业产值7071.82亿元,增长14.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完成产值139.67亿元、120.35亿元、6528.28亿元、2401.47亿元,分别增长-15.0%、18.9%、17.3%、9.8%。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完成产值2795.44亿元、1792.69亿元、5101.15亿元,分别增长7.1%、12.3%、20.8%。分重点行业看,计算机通信设备、化工、金属制品行业分别实现产值389.15、1125.50、947.36亿元,分别增长28.2%、26.0%、20.1%;专用设备、机械、医药行业分别实现产值526.38、599.05、668.60亿元,分别增长15.9%、15.7%、15.6%;农副食品、船舶、电气行业分别实现产值643.24、940.54、1268.25亿元,分别增长12.6%、10.7%、9.5%;钢铁行业实现产值495.43亿元,下降1.1%。
 
工业运行质态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31.76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利润716.79亿元,同比增长21.4%;实现利税1210.97亿元,同比增长20.9%。新兴产业效益显着改善,分别实现利税487.62亿元、利润291.89亿元,分别增长27.2%、26.6%。
 
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6914.16亿元,增长18.1%;主营业务收入6679.89亿元,增长18.6%;利税总额830.72亿元,增长24.2%;利润总额486.80亿元,增长24.8%。产值、利税、利润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4个、3.3个、3.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年末私营企业达到6.84万户,增长18.1%;个体工商户21.33万户,增长7.8%;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达到292.41亿元,增长8.1%。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833.73亿元,增长17.7%;其中私营企业实现产值3785.08亿元,增长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