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5-04-27 吉林市统计局
 
截止2014年底,全市共有印刷厂115家,内部资料出版物81家,公开出版物25家,(其中期刊17家、报刊8家)。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有关要求已全面完成市直机关和九个县市(区)机关计算机软件正版化工作。组织开展了“百日安全”活动,“剑网”行动,净化了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并联合工商、公安等部门组织了9次“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2014年,市广电系统顺利完成了西山发射场区搬迁全部工作,并提前一年完成全市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建设。全年累计安装广播电视卫星接收设施3124套;组织放映公益电影5224场;开设各类专题栏(节)目百余个,制作播发经济、民生类新闻报道1800多件次、公益宣传类节目300余条次;拍摄电视专题片2部;举办或承办大型公益文化活动10余场。截止2014年末,全市共有地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城市电影院8个;调频、电视综合发射塔1座;中波发射塔2座。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11%和97.03%。
 
卫生
 
全市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共有196.8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99.77%,年度筹资总额为8.07亿元,共有116万人次受益。2014,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487所,其中:医院132所、疗养院2所、卫生院98所、门诊部96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机构2所、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所、妇幼保健机构12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所、卫生监督机构1所、医学科学研究机构2所、诊所1031所、卫生所(医务室)14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63所、村卫生室1728所、护理站42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2所、其他机构3所。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7852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0976人,注册护士11324人,全市编制医疗床位23613张。
 
体育
 
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突破。我市运动员李坚柔获得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实现了吉林市参加冬奥会夺金梦想,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夺得的首枚金牌。此外,我市运动员韩天宇获得男子1500米银牌,武大靖获得500米银牌,韩天宇、武大靖还共同获得男子5000米接力铜牌;在国际赛场夺得短道速滑金牌5枚、银牌2枚,在国内比赛中获金牌10枚、银牌5枚、铜牌10枚;吉林省第十七届运动会竞赛成绩创历史新高。共夺得金牌200枚、银牌105枚、铜牌93枚,位列金牌榜第二名、团体总分第二名。
 
全民健身丰富多彩,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年完成各项赛事活动137项次,其中大型赛事活动13项次;对外交流成果丰硕,获得47枚金牌、66枚银牌、39枚铜牌;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审批民办非企业单位2个;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进一步深化“阳光体育进校园”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赛事;高标准完成了国民体质监测和抽测工作。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综合训练馆全面投入使用,完成了基地田径场改扩建工作;新建的吉林市雪上竞技训练中心运动员公寓投入使用;吉林市万人体育馆暨吉林市全民健身中心及冰上训练馆建设工程稳步推进。
 
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拓展。全年投入体彩公益金86万为18个街道、社区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径器材244件,投入资金18万元,浇筑了6块冰场,免费开放,可进行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冰球等项目的训练及健身。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额5.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创历史新高;圆满完成了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吉林地区)普查工作。
 
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
 
新建、改造供水管线24.43公里,对临江小区、北大三区、天北小区等十个供水区域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改造小区二次供水管线563公里(不含立厅管线改造)。自来水供水总量11,861万立方米,其中销售量为8,047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全年处理污水13,335万立方米。
 
2014年改造供热管线281.3公里,完成热计量改造230.3万平方米,供热总量2815.2万吉焦。城区集中供热面积70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94%。取缔非居民供热小锅炉30座,并网面积47万平方米。
 
铺设天然气中低压管线、庭院管线69.61公里。新发展天然气用户49740户,解决遗留问题1828户。液化气供气总量3.6万吨,天然气供气总量31809.69万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气用户10.6万户。
 
更新公交车辆151台。市区共有公共汽车线路88条,运营线路网长1742(单程)公里,运营车辆数1208台,客运总量2.58亿人次。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5099辆。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4年末,户籍总人口427.6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15.30万人,女性人口212.35万人。农业人口220.19万人,非农业人口207.46万人。2014年出生人口3.73万人,死亡人口3.31万人,人口出生率8.72‰,死亡率7.73‰,人口自然增长率0.99‰。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27%,降低0.42个百分点;一胎率达79.51%,增长2.88个百分点。
 
就业
 
2014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6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96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8万人,培训城镇失业人员1.04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217人。开展创业培训1.03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亿元,扶持2717名创业者,带动就业1.14万人。
 
生活与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97.28元,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增长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474.64元,增长10.7%。城市恩格尔系数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