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占比有所提高。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9家,比上年增加43家。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29家,比上年增加8家。矿产冶金、食品饮料、轻纺服装、医药制造、建材陶瓷、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七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2.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1.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领跑全市工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8.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出6.3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8.54亿元,增长27.4%,钢铁冶炼及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51亿元,增长22.1%,受国家油价持续大幅回落影响,石油及化学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26亿元,下降6.9%;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增速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出8.7个百分点。其中,以手机生产为主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67.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9.77亿元,增长9.9%,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工业增加值0.87亿元,增长51.0%,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5.56亿元,增长23.9%;优势传统产业增加值78.09亿元,增长16.1%;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128.93亿元,增长15.3%。
工业园区扩容提质增效。全市“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4家,比上年增加8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95.7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增速比规上工业高出12.4个百分点;实现入库税收2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市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增加值157.14亿元,比上年增长34.8%。
大部分主要工业产品增产。铁矿石原矿量、钨精矿折含量、化学原料药、水泥、钢材、金属模具、粗钢、电话单机等产量增速达两位数以上,分别比上年增长17.1%、25.2%、55.5%、29.7%、25.9%、15.8%、58.9%和15.2%。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但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7.47%,比上年提高28.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5.64%,下降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09.9%,下降5.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62次,下降0.07次;成本费用率4.97%,下降1.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26.24万元/人年,提高32.0%;产品销售率95.86%,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5.75亿元,增长20.5%,利润总额60.13亿元,下降1.8%。亏损企业亏损总额5.23亿元,增长36.6%。
建筑业平稳较快发展,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全市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102家,比上年减少2家;实现利润总额4.90亿元,增长25.0%;利税总额7.87亿元,增长4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成增长主引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53.29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54亿元,下降16.4%;工业投资187.20亿元,增长64.6%;第三产业投资261.54亿元,增长17.7%,其中交通、电力、水利、城市建设等基础产业投资139.61亿元,增长18.6%。分投资主体看,内源性经济投资420.96亿元,增长36.0%。其中,民间投资301.17亿元,增长30.0%;外源性经济投资32.33亿元,下降3.0%。
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顺利。全市共安排110个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年投资额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项目27个,年投资额在5000万~1亿元之间的项目40个,年投资总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43个,比上年增加4个。年度计划总投资额为164.33亿元,全年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142.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比重为86.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市计划新开工项目25个,续建项目46个,年内计划投产项目39个。99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部分生产性项目、全局性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家具、市城南汽车客运站、太平街改造、龙川泰华城贸易市场等22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美迪手机配件、市人民医院二期工程内科大楼、巴伐利亚庄园、龙川县佗城温泉国际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红棉吉他、大鹏建材城、东源大道(东江社区第一标段)新建工程、紫金县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44个项目相继竣工或投产。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商品房销售下降。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按用途分,商品住宅开发投资69.38亿元,增长9.3%。其中,90平方米以下住宅投资4.83亿元,下降24.2%;144平方米以上住宅投资15.50亿元,下降37.5%;别墅、高档公寓投资5.47亿元,下降39.7%;办公楼投资1.49亿元,下降28.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1.36亿元,增长41.6%。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86.45万平方米,下降3.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79.52亿元,下降9.7%。
保障安居工程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投资额2.93亿元,比上年增长47.5%,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筑面积12.09万平方米,增长0.7%。公租房(含廉租房)投资额1.55亿元,增长31.2%;公租房(含廉租房)建筑面积10.15万平方米,增长59.8%。
新增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54.32亿元。新建四级以上公路260.3公里,改造县乡公路108公里,新增水泥硬底化村道595.5公里;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421万千瓦;新增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8万千伏安,输电线路71.7千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2.91亿元,增长11.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10亿元,增长11.6%。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8.97亿元,增长12.0%;零售业零售额234.89亿元,增长11.8%;住宿业零售额7.82亿元,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13.33亿元,增长11.8%。其中,限额以上大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27亿元,增长18.8%;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86.49亿元,增长8.8%。在限额以上法人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9.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0%,化妆品类增长25.4%,金银珠宝类增长7.6%,日用品类增长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0.9%,中西药品类增长28.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5.1%,通讯器材类增长41.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8%,汽车类增长49.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