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04-23 河源市统计局
2014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以振兴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三大抓手”,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全力改善民生福祉,国民经济呈稳中趋好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河源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年末常住人口306.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6万人,增长8.43‰。城镇人口比重41.26%,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365.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4万人,增长12.03‰。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5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分别比全国(7.4%)、全省(7.8%)快3.5和3.1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首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98亿元,增长4.3%,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84.92亿元,增长15.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1%,拉动GDP增长8.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84.05亿元,增长6.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5%,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2∶49.6∶38.2调整为11.9∶50.7∶37.4,其中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上升1.1个百分点。
 
2014年,河源人均GDP为2488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46652元)的53.3%、全省(63452元)的39.2%],按平均汇率折算为4050美元。
 
民营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占比逐步提高。全市民营经济单位数10.41万个,上交税金54.70亿元,分别增长15.2%和12.3%。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43.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8.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民生保障支出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45亿元,增长23.9%,增速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首位。其中,税收收入41.71亿元,增长21.4%。国、地税税收收入99.27亿元,增长14.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7.74亿元,增长23.5%。其中,用于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农林水事务等支出分别增长36.1%、63.3%和29.6%,民生支出增幅明显高于全市财政平均支出水平。
 
物价水平涨幅较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3.7%,烟酒类价格下降3.1%,衣着类价格上涨3.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3.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2%,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1.8%,居住类价格持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7%;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5%。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16万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21万人,安置失业人员再就业1.02万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为0.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4%,比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2.8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9万人。全市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接纳本地劳动力10.50万人,其中本年新增1.16万人。实施创业培训0.20万人,创业带动就业0.56万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下行压力逐步加大,人均水平与全国对比仍有较大差距,振兴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压力重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产城融合、产城互动不够,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力度有待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体制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面深化改革成效不明显;社会矛盾、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问题仍然突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依然繁重。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83.42亿元,增长5.7%;林业产值19.84亿元,增长5.6%;牧业产值30.49亿元,增长0.7%;渔业产值4.31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6亿元,增长5.5%。
 
粮食种植保持稳定,产量稳步增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6.3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3公顷;糖料种植面积387.8公顷,比上年增加11.9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58万公顷,增加44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3.72万公顷,增加196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1.23万吨,比上年增加2.61万吨,增长2.9%,其中稻谷81.51万吨,增长3.7%。
 
经济作物普遍增产。糖料产量2.47万吨,增长3.3%;油料产量7.78万吨,增长5.1%;蔬菜产量68.85万吨,增长7.1%;水果产量38.07万吨,增长8.7%;茶叶产量5018吨,增长2.0%。
 
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安排种粮补贴1114.36万元,农机补贴1269.46万元。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0.78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6%。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实施“公司+农户+基地”经营模式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8家,本年新增18家,其中省级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增加2家和16家。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户均增收3100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市实现全社会工业增加值42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32.45亿元,下降0.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127.06亿元,增长11.8%;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243.85亿元,增长22.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95.91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增加值293.57亿元,增长18.9%。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81.73亿元,增长14.1%;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161.51亿元,增长12.8%;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145.91亿元,增长28.1%;微型企业工业增加值0.33亿元,下降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