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现代化稳步推进。截至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91所,在校学生79.32万人,教职工5.7万人。大力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全市实施学校建设项目108个,完成投资16亿元。2014年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得分为87.4,位居全省第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本二以上达线率达77.46%,职业学校对口单招本科录取率连续16年位居全省第一。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8个,二等奖3个;在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51个、二等奖120个,获奖数量、层次均居全省前列;五大学科竞赛获省一等奖共335个,二等奖共547个,在全省保持高位。办学品质不断提升,16所高中的17个项目建成省级课程基地,建成职业教育集团10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37个,热点高中统招名额分配比例保持在70%,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90.2%。职业教育全国领航,高标准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全市江苏省品牌和特色专业增至45个,建成并投入使用5个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博物馆24个;公共图书馆4个,全年总流通217.2万人次;自办广播节目7套,电视台节目7套,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用户分别达117.6万户、116.6万户。不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程顺利推进,恽代英纪念馆建成开放。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常州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精品生产再获丰收,原创大型锡剧《夕照青果巷》成功亮相第二届江苏省艺术展演月,获“省文华优秀剧目奖”,被列为全省重点剧目明年晋京演出,《龙城谍恋》、《幸福的红萝卜》、《千古词帝》、《帝国的最后一夜》等作品成绩突出。文化惠民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组织全市10多家民办博物馆、100多个社会文化团体、近2000名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全心参与,惠及市民再超百万。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中华龙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入选文化部2015年文化金融合作项目,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荣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区”称号。环太湖艺术城、东方盐湖城、华夏宝盛园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63%。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96个,拥有总床位24263张,卫生技术人员2.9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2009人、注册护士12531人,全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55人。深入推进综合医改,11家城市公立医院和7家县级公立医院同步实施医药价格综合改革,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构建分级诊疗制度,8所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380张床位的21个特色专科;大力发展社会资本办医,全年新增非公立医疗机构72家,床位1200张。稳步夯实基层基础,新农合参合率继续保持100%,人均筹资标准达到603元,住院实际补偿比达56.03%;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提档升级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基层医疗机构11家。规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达50元,服务内容扩大到12类45项;传染病发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成率达72.2%,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0.7%。大力提升优质医疗,推进市妇保院、市一院钟楼院区、市三院公卫临床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配合行政区划调整,增设3个急救分站。不断创优计生服务,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受理城镇单独夫妇再生育申请2114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拥有体育场地12340个,其中体育场26个,体育馆29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常州市和辖市区全部创建成为“第一批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有序推进各级各类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年内开工建设1个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完成4个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建成32个全民健身示范工程,为自然村(居民小区)新建和更新637个健身路径,免费开展国民体质测试超3万人次。实施“提升农民体育工程”,乡镇农村“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逐步推进。全年共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西太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武进赛段)、第七届U21青年女曲亚洲杯赛、中塞国际男篮对抗赛等5项次国际性比赛,以及26项次全国比赛(含体育协会赛事)、14项次省级比赛。2015年,常州市共有13名运动员获得国际性比赛前三名,63名运动员获得全国性比赛前三名;其中,2015年8月俄罗斯喀山游泳世锦赛上,常州籍运动员史婧琳、沈铎和队友夺得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金牌,全市世界冠军总人数达到20人。全年共组织中小学生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棋类、射击、举重等20项47次中小学生体育比赛。
十一、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逐步扩大。截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0.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其中城镇人口329.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0%。全市户籍总人口370.9万人,增长0.6%。其中,男性183.6万人,增长0.4%;女性187.3万人,增长0.8%。户籍人口出生率9.6‰,人口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
就业工作积极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3万人,扶持创业12979人,援助困难群体就业11362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4%以内。成功组织“第二届常州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征集创业项目330个。在全省首推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大力促进残疾人从业创业,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853人。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3.8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824人,位居全省第一。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79元,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0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12元,增长8.8%,城乡收入比为1.95:1。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234元,增长7.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358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64元,增长9.1%。201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7%,分别较上年下降0.3个、0.1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