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活跃。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品市场繁荣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8.9亿元,增长9.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6亿元,增长9.1%;餐饮业零售额7.4亿元,增长12.5%。分地区看,市的零售额26.6亿元,增长9.9%;县的零售额1.4亿元,增长12.6%;县以下零售额0.9亿元,增长6.8%。 市场物价小幅上扬。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0.8% 。分类别看,呈现“二升六降”态势:食品类上涨2.6%,居住类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下降2.3%、衣着类下降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2.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0.2%。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业 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9180万美元,增长23.6%,其中:出口总额 7358万美元,增长 25.2% ;进口总额 1822万美元,增长 17.5% ,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536万美元。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1214万美元,下降 4.5% ;外资企业出口3581万美元,增长17.9% ;私营企业出口2540万美元,增长63.9%。在进口中,国有企业进口28万美元,下降35.6% ;外资企业进口1379万美元,增长0.1%;私营企业进口415万美元,增长2.3倍 。实际利用外资986万美元,增长43.7%;国内引资25.1亿元,增长36.4%。 旅游业较快发展。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人数256万人次,增长 13.5% ;实现旅游收入9.4亿元,增长46% 。全市共有旅游景点98个。新建旅游项目42个,续建、改扩建旅游项目28个,总投资11704万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 33504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 15.4%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29499万元,增长 11.9% ;基金收入4005万元,增长50.4% 。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财政支出 204477万元,增长29.5%, 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99110万元,增长32.2% 。教育、农业、基本建设、医疗卫生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50.6%、40.7%、100%和20.5%。 金融信贷力度加大。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869245万元,增长1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80627万元,增长9.1%。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 123572万元。 保险业务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38602万元,增长2.9% 。其中,财险保费收入4717万元,增长9.7% ;寿险保费收入33885万元,增长2% 。全年支付各类赔款3309万元,下降8.4% 。其中,财险赔款2575万元,下降7.2% ;寿险赔款734万元,下降12.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招生1133人,在校生2855人,毕业生人数648人;成人高等学校1所,本专科招生294人,在校生953人,毕业生人数257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5所,招生3436人,在校生7823人, 毕业生人数2393人。全市普通高中13所,招生6892人,在校生19757人,毕业生人数6035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45.04%。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初中学校71所,招生13381人,在校生46405人。普通小学196所,招生9153人,在校生6409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2.84%和0.7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28人,在校生19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0147人。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887人。其中事业单位13780人,企业单位32107人。实现科技项目 46 项。其中,省级重点科技项目15项,经费支出316万元;市级重点项目31项,经费支出167.4万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6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项,市级科技成果1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全年受理专利18件,授权专利10件。技术市场比较活跃。全市共签定技术合同30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115.5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艺术馆)18个,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53.3万册,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 14.6万户,广播覆盖率为 97.2% ,电视覆盖率为98.2% 。年末全市共有档案馆19个,其中市级2个,县区级17个,共存档案 16.3万卷,77051件,已开放建国前档案1595卷(件),建国后档案 98128 卷(件)。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 74个,床位 4904张。其中医院 34个,床位 4482张;卫生院 14个,床位 357张。卫生技术人员5304人,其中医生 2482人,护师、护士1665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73人。妇幼保健机构6个,卫生技术人员132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 14个,床位 357 张,卫生技术人员 28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2006年,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铜牌1枚。参加省级运动会获得奖牌158.5枚,其中金牌35枚、银牌44枚、铜牌79.5枚。向省级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0名。全年共销售体育彩票3.4亿元。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据环保部门统计, 2006 年,市级和县级(一县一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人员21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 4个,环境监测人员43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 18个,生态示范区 2 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74597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7.9%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个,面积 30533 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面积 426143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 6个,面积 117921公顷。年内建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 100% ,建设项目“三同时” 执行率为 100% 。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 25个,总投资 3081万元。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年末全市重点排放污染的工业企业90家,建成烟尘控制区 85个,总面积 123.5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40个,总面积 104.4 平方公里。城市环境质量保持优良,全年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天数为 345天。城市地表水水质功能达标率为72.22% ,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 十二、人口、就业与人民生活 人口总数稳定。据公安部门户籍统计, 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277440人,比上年同期减少10465人,下降 0.8% 。其中农业人口176068人,占总人口的 13.8% ;非农业人口 1093679人,占 85.6% ;未落户常住人口7693人,占 0.6% 。男性人口644293人,占总人口的 50.4% ;女性人口638291人,占总人口的 49.6% 。全市人口出生率为5.84 ‰,人口死亡率为 5.9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