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市委九届十四次和十五次全会精神,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生态建设、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经济转型和林权制度改革等项重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克服了资金紧张,煤油涨价,洪涝灾害等方面困难,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高,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15891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288979万元,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443640万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26295万元,增长6.8%。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8971元,比上年增加568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35.7:39调整为24.9:38.3:36.8。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实现83.7亿元,同比增长13.1%,占GDP比重为72.2%。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22%调整为24.2%,比上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同时,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得到相当的调整。 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全市木材精深加工业、北药业、绿色食品业、生态旅游业和畜牧业增加值实现280992万元,同比增长25.8%,其中,木材精深加工业增加值实现116320万元,同比增长18.8%;北药业增加值实现36866万元,同比增长25%;绿色食品增加值实现43485万元,同比增长57.9%;旅游业增加值实现30932万元,同比增长48.4%;畜牧业增加值实现53388万元,同比增长17.4%。 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接续和替代产业发展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外向度低,出口产品单一,实际利用外资数额不大;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7号文件精神,以促农增收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主线,战胜了严重的洪灾、内涝、稻瘟病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全市农业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农业增加值实现28.9亿元,同比增长7.5%。 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9474公顷,同比增长19.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128公顷,与去年持平;饲料作物播种面积1600公顷,同比下降14.6%。粮、经、饲种植结构由上年的86:12.7:1.3调整为88:11:1。绿色食品快速发展。全市已有3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粮食产量略有增长。全年粮食产量43.7万吨,同比增长0.2%。分品种看,水稻11.0万吨,下降30%;玉米11万吨,增长5.7%;小麦300吨,下降58.9%;大豆20.6万吨,增长28%。 林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2005年,坚持严管资源,特别是认真贯彻“三个决不”原则,全面停止天然红松林采伐,突出抓好采伐限额管理,严格“三总量”控制。全市木材产量134.6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7.2万立方米。更新造林面积17.4万亩,成林抚育面积131.2万亩,幼林抚育面积112万亩。丰富完善森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全市推行管护经营责任制的林场所192个,占林场所总数的88%。参加管护经营职工3.3万人,落实管护经营面积313.6万公顷。累计营造民有林79.46万亩,当年营造0.8万亩。 畜牧业获得长足发展。在积极稳步发展常规养殖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养殖,明确主导品种,扩大了养殖规模。全年畜牧业增加值实现53388万元,同比增长17.4%。全年出栏肥猪42.2万头,牛5.8万头,羊12.9万只,家禽1530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0.2%、24.1%、25.7%和29.1%;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增加,全年肉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17.5%;牛奶3.3万吨,同比增长20.8%;禽蛋产量2.9万吨,同比增长12.1%。 渔业生产比较稳定。渔业增加值实现5530万元,同比增长43%。全年水产品产量8949吨,同比增长2.7倍。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8.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820台,小型拖拉机17958台,农用排灌机械3922台,农用水泵4139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40吨。农村用电量4565万千瓦小时。 促农增收工作取得实效。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根据我市“两补实施方案”,全市共发放直补资金1980万元,发放良种补贴资金492.4万元,筹措农业生产资金3.2亿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3502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2%。工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2.7%,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216275万元,增长14.2%;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实现133948万元,同比增长24.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实现104448万元,增长5.4%;集体企业增加值实现10324万元,下降7.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实现138998,增长11.4%。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实现57279万元,增长9%;重工业增加值158996万元,增长13.4%。全市重点考核的十种工业产品产量呈八增二降。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3%;实现销售收入518014万元,比上年增长6.4%;实现利税总额41587万元,同比增加407万元。其中全市119户地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08.1%,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1280万元,增长60.7%,创历史新高。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2005年,建筑业增加值实现88416万元,增长21.7%。全市三级及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56个,实现利润377万元,实现税金1571万元。施工房屋面积65.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我市全面实施“百项工程”,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4923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地方投资完成285438万元,增长42%,占全部投资的96.8%。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138149万元,下降13.5%,占全部投资的66.9%;非国有经济投资156774万元,增长196.2%,占全部投资的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