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12-31 晋城市统计局

一九八八年,我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经济要进一步稳定,改革要进一步深化"的方针,宏观管理和控制取得了较大成就,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稳步提高,能源经济持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得到控制,城乡市场繁荣活跃,科学、教育、文化事业也在改革中得到了较大发展。全市社会总产值(注①)为34.06亿元,增长(注②)9.73%;国民收入为15.62亿元,增长9.93%;国民生产总值为18.07亿元,增长8.95%;其中第三产业为2.94亿元,增长10.94%;工农业总产值为23.45亿元,增长10.510%;市及以下工农业总产值为20.11亿元,增长10.16%。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潜伏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农业生产后劲不足中,物价上涨幅度虽然稳中有降,但通货膨胀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够平衡,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经济

一九八八年,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协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全市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达20.85亿元,增长22.04%。其中农村工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的产值达14.64亿元,增长23.54%,占农村现价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9.38%上升到70.22%,而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0.61%下降到29.78%。非农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为口若悬河.82亿元,增长34.03%,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41.01%上升为42.78%。

农业内部结构得到调整。一九八八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3.77亿元,增长0.39%。其中林、牧、副业产值分别达到了0.29亿元、0.66亿元和0.27亿元,分别增长了11.53%、4.76%和12.50%,三业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0.13%上升为32.36%,而种植业产值为2.55亿元,下降3.0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蚶0.13%下降为67.64%。

农产品产量增加,商品率提高。一九八八年,我市的粮食生产虽然播种面积减少1.81万亩,遭到了旱、洪、虫等多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但是,由于各级各部门普遍重视和较大面积地推广一些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改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粮食产量仍达55070万公斤,下降5.51%。其中,夏粮为14391万公斤,下降28.66%;秋粮达到40679万公斤,增长6.74%。全年棉花产量达170万公斤,增长3.355;油料产量为935万公斤,与上年持平;蔬菜产量为18854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5.825.各类水果产量达6032万公斤,为建国以来第二个高产年,增长26.68%;蚕茧产量达260万公斤,增长5.865.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56.04%,提高16个百分点。

林业生产在调整中得到发展。全市按85%成活率计算的造林面积达18.30万亩,下降16.71%;零星植树2991.52万株,增长52.6%;年末育苗面积2.77万亩,下降7.1%,当年新育0.73万亩。

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大牲畜、猪、羊存栏续继回升,分别达到15.75万头、24.22万头和17.85万头,分别增长0.77%、6.93%和11.19%;出栏率明显提高,猪、羊、牛、鸡、兔的出栏率分别达到96.5%、36.66%、13.93%、26.14%和中31.14%,分别提高21.8%、2.30%、1.25%、5.18%、和75.46%,均为历史最高水平;母畜群扩大,能繁殖母猪达2.53万头,增长52.4%。主要畜产品增加,肉蛋、奶产量全面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4.39万千瓦,增长5.89%。农用大中型拖拉机2224台,增加93台,增长4.36%;小型及手扶拖拉机1.39万台,增加0.15万台,增长12.10%;农用载重汽车2296辆,增加124辆;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3.24万吨,增长3.51%;农村用电量为15621万千瓦小时,增长6.86%。但农业基础仍显薄弱,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缺口较大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农业科技人员缺乏,这些都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一九八八年末,全市乡镇及以下拥有各类企业32149个,增加679个,增长2.16%;从业人数达25.52万人,增加0.52万人,增长2.09%;全年总产值为14.40亿元,,增长13.65%;总收入为11.81亿元,增长16.02%。

二、工业

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九八八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19.68亿元,增长12.68%,其中乡镇及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11.37亿元,增长9.68%。市及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为16.34亿元,增长12.68%。从经济类型分组来看:全民所有制工业为10.35亿元,增长12.75%;城乡合作和居民联办及个体工业为2.43亿元,增长16.83%。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为3.08亿元,增长2.55%,占总产量比重为15.62%;重工业为16.60亿元,增长14.78%,占总产值比重为84.38%;在乡镇及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为1.69亿元,其占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16.43%下降为14.82%;重工业为9.69亿元,其占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3.57%上升为85.18%。工业生产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轻工业发展缓慢。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加,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一九八八年,我市生产的5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一半以上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木材、水泥、毛线、皮鞋、金属切削机床等部分产品下降。

煤炭生产稳步提高,销售情况好转,煤炭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煤炭生产量达2823.3万吨,增长9.40%;销售量为2756.5万吨,增长18.92%;销售率达97.64%,提高7.7个百分点;年末库存煤炭为854.3万吨,减少281.6万吨。其中:市营及以下煤炭生产量为1754.9万吨,增长8.56%;煤炭销售量为1786.5万吨,增长27.20%;销售率为101.80%,提高14.9个百分点;年末库存煤炭652.6万吨,减少371.2万吨。煤炭外调量继续增加,全市外调煤炭2026.8万吨,增加220万吨,增长12.18%,为我市历年煤炭外调量最多的一年。其中市营及以下煤炭外调量为1126.1万吨,增加161.9万吨,增长16.79%。

一九八八年,我市狠抓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梅花牌SE桑蚕丝"荣获国家金质奖,有两种产品被评为部优产品,有36种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同时,继续巩固和完善承包责任制,将风险机制引入企业,充分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一九八八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下同)工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115元/人,增长5.94%;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842元/人,增长5.36%;乡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444元/人,增长8.40%。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65亿元,增长46.3%;销售利税率为18.2%,提高2.7个百分点;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129天,缩短9天。乡办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利税0.66亿元,增长69.2%;销售利税率为15.7%,提高3.7个百分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综合消耗为9.56吨(折标准煤,下同),降低率为6.7%;其中市及以下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393吨,降低率为4.9%。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上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