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图3 2004-2008年财政总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金融对经济建设发挥出巨大的支持作用。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3.4亿元,比年初增加128.5亿元,增长30.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45.2亿元,比年初增加78.2亿元,增长29.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5.6亿元,比年初增加25.7亿元,增长12.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28亿元,比年初增加12亿元,增长10.3%;中长期贷款余额89.4亿元,比年初增加10.2亿元,增长12.8%。全年累计现金收入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9.3%;现金支出955亿元,增长9.6%;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6.2亿元。 表8:2008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计算单位:亿元,% 指标 年末数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553.4 30.2 其中:企业存款 124.3 31.1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 345.2 29.3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元) 26218 29.0 各项贷款余额 225.6 12.8 其中:短期贷款 128.0 10.3 中长期贷款 89.4 12.8 图4 2004-2008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2008年保费收入达到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41.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64亿元,增长36.8%;人身险保费收入11.66亿元,增长43.8%。全年赔付金额4.25亿元,增长44.6%。其中财产险赔付1.76亿元,增长44.3%;人身险给付金额2.49亿元,同比增长43.9%。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2008年,共评出市级科研成果41项。同时,科技投入也逐年增加,全年共投入2232万元,用于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对175个科技项目进行了扶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年内争取到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59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年专利申请量达242 件,达到了每10万人申请专利18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到2008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9050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88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77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9375人;小学在校生10.3万人;全年在园幼儿28130人。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末, 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演出场次1308场,公共图书馆藏书56.41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阳泉日报》全年发行量1358.9万份,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阳泉广播电视总台大楼胜利竣工启用,将为推进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乡镇以上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09个,床位6082张。其中, 医院38个,床位4906张。全市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976人。其中,执业医师2944人,执业助理医师479人,注册护士3056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4.6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2.8人。全市农村常住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100%。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8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可喜成绩。阳泉籍运动员代表国家、省参加全国以上比赛3项 ,共获得金牌3枚,银牌3枚,铜牌1枚;在全省性竞技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37枚、银牌32枚、铜牌27 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比赛5次,全年举办各级各类群体竞赛活动2200项次,参加竞赛人数约65万人,其中:市级比赛42次,参加竞赛人数约6万人。全市体育场地总数为1210块,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为1.13平方米。 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绩突出。2008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监测结果表明:全年市区空气质量Ⅱ级或优于Ⅱ级的天数共345天,其中Ⅰ级天68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18.6%;Ⅱ级天数277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75.7%;全年无轻度(Ⅲ2级)、中度(Ⅳ1级)、中度重(Ⅳ2级)、重度(Ⅴ级)污染天气。Ⅱ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了26天,增长8.2%。在全省11个市Ⅱ级以上天气阳泉排名第五位。2008年,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02,在全省11个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排名中,阳泉居第五位,前移了三位。市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的年平均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7.1%、17.4%、26.8%。全年市域内地表水水质状况无明显变化,晓庄断面综合污染同比升幅7.27%,、白羊墅断面、娘子关断面综合污染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28%、3.24%。 安全生产成效显著 。 2008 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事故909起,死亡89人(不包括省营以上企业事故3起4 人),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7.74%和8.25%。全年全市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下降23.08%;全市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56,下降了3.44%。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803起,致70人死亡,135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152.51万元;全年发生火灾事故97起,无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142.21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5283人,人口出生率为11.61‰,比上年上升0.7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9450人,死亡率为7.18‰;全年净增人口5833人,自然增长率为4.43‰,比上年上升0.5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为131.9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17万人,乡村人口54.7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58.48%。 表9:2008年全市人口分布及构成情况 指标 年末数(人) 比重(%) 全市总人口 1319577 100 其中:城镇 771679 58.48 乡村 547898 41.52 其中:男性 682511 51.72 女性 637066 48.2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08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1564元,同比增长23.2%,但行业之间的差距仍十分明显(见表10)。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06元,比上年增加1630元,增长14.0%,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533元,增长12.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27元,比上年增加703元,增长14.9%,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33元,同比增长4.8%。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5.1%和35.8%。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绝对额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