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新型流通业态及现代经营方式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连锁门店达21个,营业面积8.4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1.36%;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3.50%;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35.08%。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据市商务局统计,2005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147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65%。其中出口完成9243万美元,增长15.21%;进口完成5473万美元,下降0.88%。 利用外资继续增加。2005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家,利用外资额91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3%。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据市旅游局统计,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33.16亿元,比上年增长59.7%,旅游人数72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5%。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0%,旅游外汇收入2296.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0%;接待国内游客7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3%,国内旅游收入31.36亿元,比上年增长63.7%。全市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17家。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进一步发展。到2005年底,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63.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511.29公里,比上年增加219.41公里,增长4.15%。其中等级公路里程5379.63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11公里。全市已通公路的村数达1951个,通油(水泥)路的村1306个。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837.0万人,比上年增长14.02%。其中铁路客运量873.4万人,增长4.5%;公路客运量1963.6万人,增长18.71%。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27029.0万吨,比上年增长9.36%。其中铁路货运量20162.1万吨,增长12.63%;公路货运量6866.9万吨,增长0.78%。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354.4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12%,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1327.40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33.2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7.52%,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24.85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1.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0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9.99亿元,增长27.98%;邮政业务总量1.96亿元,增长28.95%。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09.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78.8万户,其中城市用户66.4万户,农村用户12.4万户,2005年当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达7.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6.8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46.2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6.7万户,增长39.17%;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9个;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56部,比上年提高12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加。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60亿大关,全年完成61.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90%,增收16.3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42亿元,比上年增长33.28%,增收5.10亿元。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共完成50.46亿元,分别增长44.50%、12.48%、110.36%和7.19%。增收14.2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增量的86.9%。“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达32.82%。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生产、建设的同时确保了社会保障、工资等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46.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7%,其中生产建设性支出增长49.67%,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29.88%,农村生产支出增长13.96%,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14.8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24.7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6.92%,文体广播费支出增长21.87%,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7.0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36.98%,城市维护费支出增长70.58%。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766.63亿元,比年初增加188.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4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26.61亿元,增长42.1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7.34亿元,增长28.37%。各项贷款余额220.93亿元,比年初增加41.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68%。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13.25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59.34亿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516.22亿元,现金支出1473.36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42.86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8亿元,增长18.25%;寿险保费收入9.29亿元,增长14.1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27亿元,下降15.62%。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付额1.78亿元,比上年下降0.06%。其中,财产险赔付1.26亿元,增长13.51%;寿险赔付0.33亿元,下降47.5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19亿元,增长11.7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大科技奖励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水平的不断提高,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全市共获得国家五部委颁发的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项;国家级星火计划4项;火炬计划3项;成果推广计划2项。全市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评选、奖励了上年度大同市科学技术奖43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8项;评选、奖励大同市农村技术承包奖19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共奖励科技人员400人次。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所,招收本、专科生6196人,在校学生2.4万人;普通、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3所,招生6213人,在校学生14695人;普通中学校290所,招生78832人,在校学生230952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64343人;职业中学校25所,招生数5064人,在校学生13865人;小学校2007所,招生数50426人,在校学生341996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82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1282人。到2005年底,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9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