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9-12-31 大同市统计局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得到加强。2005年末,全市共有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7个,市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6个,监督抽查581家企业7类58种产品和商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01台件。全市有气象台站9个,接收用户106户。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8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8个,全市有卫星云图接收站8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2005年,全市在对文化市场进一步清理规范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文学、影视作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3.56%,电视人口覆盖率96.73%,有线电视用户25.2万户。全年创作话剧《天河》1部,移植剧目《杨府送印》、《程婴救孤》、《福寿镜》等5个。全市公开发行报纸5种,发行4560万份;公开发行各类期刊出版物6种,发行240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 313个,床位1143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51个,床位10687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乡镇卫生院143个,床位842张。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685人。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1268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5765人,注册护士3975人;疾病预防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062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61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2005年,我市500多名运动员在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资格赛上,参加了田径、自行车、国际跤、游泳、射击、体操等14个项目的比赛,本年度共获得金牌84枚,银牌88枚,铜牌88枚,总分数列全省第二位。同时全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市体育人口已达104万人,占总人口的33%。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继续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水污染治理监管、建设项目环境监管等专项治理工作,清理整顿排污企业,有效地遏制了污染反弹。全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出的Ⅱ级天气多达220天,比2004年的160天Ⅱ级质量天气增加60天。年末,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61.9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继续低速增长。据2005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95‰;人口死亡率为5.82‰;全年净增人口22240人,自然增长率为7.1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11.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0.36万人,比上年增长4.48%,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46.5%上升到48.2%;乡村人口161.57万人,比上年减少2.56%,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53.5%下降到51.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26元,比上年增长16.67%。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629元,比上年增长33.8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389元,比上年增长16.6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63.6元,比上年增长9.93%;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392.6元,增长25.88%。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6.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7.3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4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0处,社区服务中心6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1784个,福利院床位数832张,福利院收养人数832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532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502.6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35.7万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为27.7万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发放14729万元。全市有33.62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25.02万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全市共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76亿元,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45.6万人。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额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