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工业:2003年,我市工业企业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克服“非典”影响,确保了全市工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实现利税增长势头强劲。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4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56.28亿元,增长16.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379.96亿元,增长7.1%;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87.45亿元,增长9.6%;重工业完成492.16亿元,增长20.4%;19个县(市)、区中有17个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系统加大挖潜改造力度,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3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0.52亿元,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7.47亿元,增长15.3%,在19个县(市)、区中有17个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6.58亿元,增长38.0%,比2001年翻了近一番;实现利润39.19亿元,增长47.9%;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52亿元。产品销售率达到98.5%。三是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03年,全市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洗精煤、生铁、钢、轴承、塑料制品、白酒、烧碱、水泥分别达到1796万吨、539万吨、1015万吨、949万吨、2.84万套、3.2万吨、1.64万吨、4.63万吨和573万吨,分别增长12.1%、28.8%、23.9%、42.1%、186.9%、47.4%、33.0%、12.2%和14.4%。四是主要工业企业拉动力强。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煤炭等行业改造步伐加快,龙型效应逐渐显现,邯钢、新兴铸管、峰峰矿务局等主要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内,仅三家大企业就实现利税32.8亿元,增长3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6.6个百分点。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住宅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增加值31.57亿元,增长15.3%。建筑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6694元/人,增长16.7%。 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25.7亿元,比上年增长40.5%。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受“非典”影响,居民外出减少,亲情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城市居民用于通迅方面支出增长21.1%。 交通运输业:受“非典”影响,全年货运总量9705.5万吨,比上年下降6.7%,其中,铁路运输2327.5万吨,增长3.0%,公路运输7378万吨,下降9.3%;全年旅客运输量979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3.5%,其中,铁路362.3万人次,下降8.6%,公路9433万人次,下降13.6%。 商业:多元化业态促进商业繁荣。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56亿元,增长11.3%,其中,吃83亿元,增长17.1%;穿18.8亿元,增长36.2%;用132.8亿元,增长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值65.5亿元,增长9.9%;购进总值58.1亿元,增长11.6%。国际连锁店肯德基、国内连锁店上海联华、省内连锁店保龙仓与市内连锁店美食林、樱花等企业共同促进新型商业业态蓬勃发展。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和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6.4亿元,比年初增加78.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15.2亿元,增加4.0亿元;城乡储蓄余额529.8亿元,增加56.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6.7亿元,增加24.3亿元,其中消费贷款余额22.9亿元,增加2.8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716.6亿元,现金支出1742.6亿元,收支相抵投放现金26.0亿元。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亿元,增长8.3%;人身险保费收入12.82亿元,增长62.5%。 证券市场相对稳定。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44.76亿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股票成交额44.06亿元,比上年减少3.9%。全市发行A股上市企业4家,4家上市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51.3亿元。截止2003年底,全市在沪、深两市登记的股民已达76052人,其中本年新增3601人。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5.3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9%。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8亿元,增长19.7%,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7.7%。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达31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4.2万平方米,销售105.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2.4%、19.3%和46.1%。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3.1亿元,增长36.1%。房地产开发热点是商品住宅。全年商品住宅投资16.5亿元,增长42.0%,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3.6%。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81.7万平方米,增长32.9%;竣工面积112.5万平方米,增长40.4%。 四、对外开放 外贸进出口: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海关统计,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进口总值2.1亿美元,出口总值1.3亿美元,分别增长7.3%和21.7%。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服务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760万美元,年末在国外人数415人。 旅游:受“非典”影响,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374人次,比上年下降34.6%。旅游创汇收入122.2万美元,下降24.6%。国内旅游同步受挫,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00万人次,下降37.0%;旅游收入17.7亿元,下降37.0%。旅游业总收入17.8亿元人民币。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9家,客房2700间,客房年平均出租率48%。旅行社49家,其中,国际社1家。丛台公园和黄梁梦吕仙祠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全市新批外资项目61项,实际利用外资85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客商直接投资6599万美元,增长4.3%。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市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数量达到22.65万人,比上年增长8.1%;人才密度达到5.64%,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13家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已有8家实现了企业化转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785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大户发展到4家,5000万元以上大户12家,产值千万元的6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