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克服国际形势多变和国内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狠抓“四项”重点工作,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初步测算,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6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936元,比上年增长11.3%。 产业结构: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392.09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60.65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4:51.4:34.2。 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所有制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2003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2%;实交税金18.2亿元,增长28.8%,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到28.6%,为全市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需求:三大需求共同正向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继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投资重点集中于工业和住宅两个方面。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0%;全年完成住宅投资52.8亿元,增长30.7%,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0.5%。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单位投资是带动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50.2亿元,增长2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8.5%,多元化投资格局日渐成熟。 消费市场热点比较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四个方面。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长6.8%;衣着方面的支出增长9.3%;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22.3%;用于杂项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40.9%。 出口增幅较高。2003年出口总值达到132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7%。 市场价格: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比上年上涨2.2%,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4%,上涨1.4%。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63.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8亿元,增长13.5%。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4.8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33.5%和12.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7.9亿元,增长10.6%。 景气指数:2003年,全市企业虽受到“非典”的影响,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4点,比上年提高8.0点,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116.8点。生产总量、盈利、劳动力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31.7点、122.5点、101.9点和127.7点,分别提高9.0点、7.1点、12.7点和11.1点,均在景气区间。 开发区:2003年,市开发区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呈高速增长态势。区内企业累计达到69家,实现出口总值379万美元,增长122.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67万元,增长103.8%;三次产业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0882万元,增长81.5%;实现财政收入3107万元,增长64.4%;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1087万元,增长56.4%;实现生产总值14394万元,增长41%;完成工业总产值44972万元,增长19.7%;利润总额1504万元。在全省31个省级开发区的综合排名中由上年的第23位跃居第18位。 二、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年内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区路网加快建设进度,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42.1%。年末,全市交通运输线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332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2公里。市内东柳林西街、丛台路东延、联纺路东延、邯钢路、岭南路、学院北路、北仓路、前进大街等翻新改造进展顺利。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干线路为骨干、路网为联络线、县乡路为支脉的放射形交通网络。 环境保护和治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先后实施了数十项控制大气污染的措施,使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03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21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8%,超过年初确定的210天的目标。全年城市近郊区共有50台燃煤锅炉得到治理。 城市绿化取得新进展:继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2003年,市区共完成植树310万株,绿地建设303万平方米,改造、扩建了5个公园,新建了6个小游园。截止2003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2%,其中市区绿化覆盖率41.43%;全市建成区绿地率18.72%,其中市区绿地率31.34%;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8平方米,其中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69平方米。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加强:沁河清淤、垃圾填埋场完成,西污水处理厂正加紧施工。目前,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垃圾卫生填埋厂一期工程日处理垃圾1300吨,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网长度1138公里,新增127公里,比上年增长10%;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733辆,运送乘客11178万人次;客运出租车营运车辆6219辆。 公用事业: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年供水总量2887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8868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度2466公里,供水能力达190.47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94.38%;供气管道长度799.49公里,用气户数38.39万户,用气人口150.85万人,燃气普及率60.05%;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60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086万平方米。 三、主要行业 农业:2003年,全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尽管遭遇“非典”疫情和严重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但全市农业生产仍保持了平稳发展,农业整体经济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4%。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畜牧养殖业稳中有增。全年猪、羊出栏分别为449万头和290.5万只,分别增长8.1%和5.0%;肉类总产量54.3万吨,增长7.3%;禽蛋产量91.7万吨,增长8.1%;牛奶产量4.9万吨,增长19.5%。二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2003年,我市进一步强化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使种植业内部传统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减少,蔬菜、果品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业化总量扩大、经营率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71.2万公顷和362.9万吨,尽管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7.3%,但优质小麦、玉米收获面积增加6万公顷和1.6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0.6万公顷和9.3万吨,播种面积增长34.6%,总产量增长17.0%;蔬菜播种面积12.5万公顷,总产量567.0万吨,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增长3.7%和11.0%。全市产业化总量达91亿元,增长11%。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增加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3万公顷,年末拥有机电井9.8万眼。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8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