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09-12-31 秦皇岛市统计局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40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4011万美元,增长27.7%,全市各县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批外资项目33个,比上年减少2个,合同总投资10.32亿美元,合同外资额5.88亿美元,分别增长12.4倍和14.2倍。引进战略投资者取得突破,成功引进富士康科技园、嘉里集团、香格里拉酒店等项目。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全年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24项,合同金额448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实际完成营业额3681万美元,增长2.8%;派出劳务人员3100人次,增长2.6%。至年末,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8个。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个。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收入85.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41亿元,增长27.3%。其中税收性收入33.15亿元,增长31.4%。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01亿元,增长31.7%,其中用于教育的支出增长20.1%,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0.1%,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增长53.0%,用于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4.3%。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51.32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5.88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37.75亿元,比年初增长18.5%。其中,中长期贷款292.17亿元,增长27.7%;短期贷款220.97亿元,增长7.5%。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2亿元,增长24.8%;人身险保费收入14.44亿元,增长30.8%。保险赔款支出2.54亿元,增长41.1%。其中,财产险支出2.25亿元,增长63.0%;人身险支出0.29亿元,下降30.9%。

九、科技和教育

大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69项,其中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253项,比上年增长42.1%;10项成果获省科技奖项,创我市获省科技奖项历史新高。全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3家,经省科技厅认定的有效期内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29家,159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取得新进展,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1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服务平台更加完善,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全年专利申请量达702件,比上年增长6.2%,授权量达421件,增长39.4%。技术开发与转让活动更加活跃,全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829份,增长37.0%,技术交易额1.74亿元,增长1.6倍。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3所,在校生12.6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生2.29万人;普通中学205所,在校生14.78万人;普通小学645所,在校生17.48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5%;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生829人;各类幼儿园175所,在园幼儿4.82万人。全面启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市实施新机制改革涉及到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827所,免除2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4万多名贫困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1310名贫困寄宿生享受到生活补助,全年为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4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全市基层文化站91个。公益电影下乡活动扎实开展, 在“公益电影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中,出动放映队42个,放映场次361场,观众达14万人次。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集图书借阅、艺术辅导、影剧演出、博物展览、学术研究、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落成投入使用,市图书大厦正在建设之中,美术馆、玻璃博物馆建设项目已经全面启动。

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全市70%的行政村接通了有线电视光缆,有线电视用户达52.16万户,入户率55.4%。

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  1160个,其中,医院8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个,乡镇卫生院74个,疾病控制中心8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门诊部2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929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694人,其中,职业医师、职业助理医师6089人,注册护士3973人。拥有医疗床位10690张,其中,医院床位7612张。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覆盖率分别达60%和40%。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合农民148.28万人,参合率达82.5%。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年内启动运行了市卫生应急调度中心,实现医疗急救的统一指挥、协调联动。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近11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0%。竞技体育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至年末全市有专职教练员88人,共建立体育训练基地10个,基层县区训练网点7个,从训运动员达到3千人以上。全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47枚、银牌41枚、铜牌45枚。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83.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8万人,增长1.0%。其中,市区人口80.61万人,增加1.72万人。年内出生人口3.05万人,出生率10.81‰,比上年提高0.5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59万人,死亡率5.65‰,上升0.20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 5.16‰,上升0.31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78元,比上年增长16.6%,人均消费支出8693元,增长18.8%,其中食品类支出2914元,增长18.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2832元,比上年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4480元,增长16.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5元,增长19.6%。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3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9.73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见表4、表5)。

表4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