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教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区有普通中学40所,在校生54722人,毕业生18011人;小学92所,在校生29488人,毕业生10202人;幼儿园70所,幼儿入托7634人。高考中,大专以上录取总人数4014人,录取率为82.9%,高考录取率继续保持北京市远郊区县首位。成人教育成效显著,学历教育在校生10868人,毕业生3111人;岗位培训人数达到394353人,累计结业人数1611254人;社会力量办学20607人,累计结业人数299384人。成人教育培训网络日趋完善,构建学习化社会步伐不断加快。 文化广播事业:文化广播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电影放映单位9个,文化馆站20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书20万册,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共组织不同形式的文艺活动560多场,吸引观众达60多万人次。先后开展了“绿港之夏”、庆祝北京申奥成功两周年大型演出等群众文化活动。印刷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广播电台、电视台紧紧围绕全区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节目质量不断提高。有线电视发展迅速,城区和农村布网覆盖面不断加大,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宣传作用。 卫生事业: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制定并公布了《2003-2004年度顺义区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防控“非典”工作成效显著。卫生服务环境和体系进一步改善,区域卫生执法监督力度明显加强,预防保健工作有了新的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全区有医疗机构44个,床位190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3.4张;卫生技术人员2885人,其中:中西医师(士)1432人,执业医师1258人,执业助理医师174人,注册护士801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人。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22个,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继续加大全民健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对群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参加市级以上运动会获奖人数2400人次,获金牌15枚。群众健身场所遍布全区并全部面向社会开放。截止2003年底,全区共安装健身器材230套,其中农村85套。体育锻炼成为人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2008年奥运会水上项目和马术比赛场馆规划设计招标正在加紧运行。 六、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全区人口稳定。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为548907人,比上年增加3795人,家庭户平均规模约为3人。非农业人口164481人,比上年增加18165人。全区常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38人。全年出生人口3016人,出生率为5.54‰,比上年降低了1.3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690人,死亡率为6.77‰,比上年上升了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4‰,比上年降低了1.82个千分点。 就业及社会保障:就业形式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年末职工人数163922人,因口径调整比上年下降了6.3%。全区职工年平均工资15831元,增长17.4%。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再就业率达60.2%。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对低保对象3346户的7723人累计发放保障金731.4万元。投资160万元对14个镇敬老院进行了改造。 全区参加养老统筹的单位达到749家,职工人数60935人,覆盖率9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单位达到645家, 职工人数64039人,覆盖率98.5%;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达到610家, 职工人数65138人,覆盖率9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418个村、企业312个、共计人员59858人,覆盖率26%;参加失业保险单位835家,职工人数73000人。 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据城镇居民住户抽样调查(60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3元,比上年增加1467元,增长12.5%,扣除价格指数因素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3%;人均消费性支出9189元,比上年增加1440.4元,增长18.6%,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增长15.5%。 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比上年增加465元,增长7.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89元,比上年增加269元,增长6.1%。百户农民家庭拥有耐用消费品:电视机134台,电冰箱106台,洗衣机100 台,空调机40台,电风扇183台,自行车259辆,摩托车52辆,微波炉14台,热水器25台,抽油烟机25台,手机76部,电话106部,汽车(生活用车)4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