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全市上下在市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发展、改善民生、恢复生态三大工作重点,面对区域性竞争日益加剧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形势,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着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民生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突破。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1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49.43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44.38亿元,增长11.5%。 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按年平均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498元,比上年增长12.7%。 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2%,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5%,上升2.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3%,下降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4%。 物价涨幅逐步回落。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1%,涨幅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9.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3%、衣着类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14.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0%、交通和通讯类上涨3.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1.6%,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2.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5.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9.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3.8%。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9%。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到58.33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4.63万人,比上年减少1707人,下降3.6%。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062个,有46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3%。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574元,比上年增长21.4%。 私营个体经济较快发展。截至2008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2190户,注册资本39.31亿元,从业人员23411人,其中本年新增私营企业363户,新增注册资本8.47亿元,新增从业人员3303人。全市拥有个体工商户23654户,资金数额5.63亿元,从业人员39882人,其中本年新增个体工商户6940户,新增资金数额1.85亿元,新增从业人员11271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任重道远;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增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农业生产受到人均耕地资源少、自然条件差、技术进步慢等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难度大等。 二、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76亿元,比上年增长9.9%(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29.13亿元,增长10.3%;林业产值1.33亿元,增长18.6%;畜牧业产值12.98亿元,增长12.3%;渔业产值1.02亿元,下降22.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亿元,增长12.7%。 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0.63万亩,比上年增加36.9万亩,增长8.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1.23万亩,增加8.81万亩,增长3.6%,小麦播种面积48.53万亩,水稻播种面积15.7万亩,玉米播种面积48.0万亩,分别比上年减少2.8%、7.1%和2.6%。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2.31万亩,增长107.2%。 粮食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53.08万吨,比上年增产1.85万吨,增长3.6%,其中小麦产量9.94万吨,水稻产量9.02万吨,玉米产量24.7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7.6%、5.6%和6.0%。全年油料产量2.71万吨, 增长176.5%。 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设施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等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8.05万亩,产量41.38万吨;枸杞种植面积20.26万亩,产量2.97万吨;西甜瓜种植面积95.57万亩,瓜类总产量89.38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103.69万亩,产量41.4万吨;经果林种植面积34.15万亩,水果总产量13.03万吨。香山硒砂瓜成为北京奥运会指定产品。 畜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市年末牛存栏9.53万头、生猪存栏23.23 万头、羊存栏87.85万只、家禽存栏359.19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4.92万吨、禽蛋产量3.4万吨、牛奶产量3.36万吨。全年水产品产量7110吨,比上年增长0.7%。 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41.17万亩,封山(沙)育林61.78万亩。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6.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4.09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9.92万吨。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5.78万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交通、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新建“塞上农民新居”示范村庄46个,改造旧庄点107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38公里。开通了农村公共交通客运线路,农村通公交线路覆盖率达到96.2%。加快农村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和通讯工程建设,保障农村用电、通信需求。加快农村重点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全年组织劳务输出1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119.59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3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5.6亿元,增长39.3%。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47亿元,增长23.3%。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2.2%,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完成产值32.67亿元,比上年增长40.8%;重工业产值72.92亿元,增长38.6%。分行业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产值3.79亿元,下降8.1%;饮料制造业完成产值6.58亿元,下降14.9%;造纸及纸制品业完成产值21.56亿元,增长111.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产值17.67亿元,增长1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产值9.77亿元,增长45.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12.79亿元,增长10.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14.74亿元,增长86.8%;通用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57亿元,下降19.9%;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6.84亿元,增长36.8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9.54亿元,下降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