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9 普洱市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

(一)消费品零售市场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品市场旺盛,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70亿元,增长20.3%,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3.28亿元,增长20.5%。分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5.02亿元,增长14.0%;非公经济实现零售额46.96亿元,增长21.1%,其中:私有经济实现零售额46.45亿元,增长21.1%。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5.80亿元,增长13.0%;零售业实现35.58亿元,增长21.1%;餐饮业实现8.25亿元,增长23.5%;住宿业实现1.43亿元,增长20.9%;其他行业零售额0.91亿元,增长12.0%。假日消费和婚庆消费拉动住宿和餐饮业快速增长,住房、家用电器、太阳能、通讯、旅游等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热点。

(二)市场建设取得新成绩。新建乡镇农贸市场10个,配送中心10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60个,农村市场经营点和经营面积进一步扩大。

六、对外经济

(一)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77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8%;其中:出口2621万美元,下降3.3%;进口5099万美元,增长86.5%。进出口总额中,边境贸易进出口6052万美元,增长81.1%;其中:出口1051万美元,增长29.1%;进口5001万美元,增长97.9%。一般贸易进出口完成1652万美元,下降21.0%,其中:出口1560万美元,下降17.6%;进口92.00万美元,下降53.3%。

(二)经济技术合作成效显著。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积极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改善投资环境,强化招商措施,落实责任目标,招商引资再次取得丰硕成果。全年实施各类经济合作项目123项,其中:上年结转80项,新增43项;合同(协议)总投资537.16亿元,比上年增长0.5%;实际到位市外资金70.4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到位省外资金51.23亿元,增长12.0%。实施项目中:水电项目19项,合同(协议)总投资479.51亿元,到位市外资金43.47亿元;矿产业27项,合同(协议)总投资31.63亿元,到位市外资金20.76亿元;茶产业19项,合同(协议)总投资9.93亿元,到位市外资金0.9亿元。全年新注册登记外商投资企业3户,合同利用外资616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656万美元,增长9.9%。与周边国家邻近地区经济合作得到加强,境外替代种植面积达30.7万亩。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一)交通运输能力稳步提高。年末拥有民用汽车71758辆,其中:载客汽车30400辆,载货汽车26116辆。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19047公里,其中:国道757公里、省道1216公里、县道4796公里、乡道9763公里、专用道271公里、村道2244公里。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3.74亿吨公里,增长19.5%;完成旅客周转量23.07亿人公里,增长15.3%。机场旅客吞吐量13.62万人,增长42.6%。

(二)邮电通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邮政业务量5951万元,增长13.4%;电信业务量19131万元,增长3.6%;移动业务量55650万元,增长28.2%,联通业务量5187万元,下降24.9%。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34.60万户,新增2.2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3.4部/百人,比上年增加0.9部,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2.03万户,新增1.25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8.8万户,新增3.71万户,公用电话3.77万部,新增0.6万户,无线市话用户3.21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6.4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02.5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9.7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7部。

(三)旅游业健康发展。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环境有了很大改观,茶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游、自然旅游效应显现。旅游业持续增长,全年观光旅游的国内游客24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8%,其中:过夜游客144.74万人次,增长4.4%;一日游旅客124.58万人次,增长4.4%。国内旅游收入10.48亿元,增长5.6%。全年接待海外游客11.14万人次,口岸入境一日游9.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88万美元。全年旅游业总收入11.42亿元,增长7.3%。

八、金融和保险业

(一)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13.61亿元,比年初增加15.19亿元,增长7.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8.96亿元,比年初减少3.30亿元,下降7.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9.24亿元,比年初增加18.15亿元,增长18.0%;农业存款22.73亿元,比年初增加4.21亿元,增长22.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55.23亿元,比年初增加24.71亿元,增长17.4%。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74.06亿元,比年初增加10.43亿元,增长15.3%;中长期贷款为80.38亿元,比年初增加15.98亿元,增长22.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33.92亿元,比上年增长3.2%;金融机构现金支出538.73亿元,增长2.5%;收支相抵,货币投放4.81亿元,下降41.1%。

(二)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85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其中,产险保费收入2.05亿元,增长14.4%,人寿险保费收入2.81亿元,增长67.4%。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1.57亿元,下降6.0%。其中,财产险赔款1.04亿元,增长28.0%;人寿险给付0.52亿元,下降38.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一)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高等教育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职业中学13所、普通中学135所、小学869所、幼儿园96所。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生1875人,在校生4448人;云南热带职业学院招生857人,在校生2217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381人,在校生6509人;职业中学招生3608人,在校生8286人;普通中学招生40438人,在校生117941人;小学招生31502人,在校生191550人;幼儿园招生25307人,在园幼儿33109人。小学毛入学率105.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5.9%,初中毛入学率98.2%,适龄儿童入学率99.7%;成人技术培训毕业327747人,接受扫盲班培训10349人。全市10个县(区)全面实现“普六”,有9个县(区)实现了“普九”,青壮年文盲率由上年的2.8%下降到2.7%。免除55.3万人次学生书费、57.3万人次学生的杂费,23.1万人次寄宿制学生得到了生活补贴。

(二)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2项,投入经费280万元,专利申请35项,获准专利授权26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5项。年末全市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6个,从业人员2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71人,开展课题研究63项,发表科技论文37篇,经费投入1910.7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