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9 普洱市统计局

十、文化、广播电视、卫生和体育

(一)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放映单位41个,其中:电影公司9个,电影放影1.30万场次,观众人数达245万人次。艺术表演团体6个,国内演出262场次,观众人数达58万人次。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03个,博物馆2个,举办各种展览47场次,观展人数达1.48万人次,举办训练班80次,结业8000余人。图书馆10个,藏书64万册,借阅图书33万册次,借阅人数达31.7万人。文物管理所5个,新华书店10个,其中:书店门市部13个。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998个。《普洱日报》年发行680.4万份,《普洱》杂志出版6期,发行12.6万份。出版发行《普洱市2007-2008文学作品选》2000余册,编辑出版《普洱市改革开放30年成就》1000册。澜沧拉祜族叙事长诗《牡帕密帕》、芦笙舞被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孟连宣抚司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有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9%;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4.7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2%。

(三)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投入继续增加,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了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地方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健康运行,城乡医疗卫生状况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0个,拥有医院26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24个、乡镇卫生院106个。妇幼保健院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卫生监督检验所11个,其他卫生机构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30个。卫生技术人员5730人,其中:执业医师2763人,执业助理医师479人,注册护士1612人,药剂师271人,检验人员298人,其他技术人员172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847张。全年共有166.87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3.86%,筹集资金15018.7万元,累计有332.95万人次享受到医疗补偿,支出资金13748.4万元,占筹资总额的91.54%。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宣传力度加大,投入增加,切实做好推广使用安全套防治艾滋病工程,群众知晓率明显提高。禁毒工作取得新成效,年内新修建三个戒毒所。

(四)体育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共举行现代体育活动263次,参加活动237610人次;民间传统体育活动180次,参加活动217143人次。参加省级比赛获得金牌24枚、银牌25枚、铜牌26枚。全市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343名,其中:国家级4人、一级27人、二级345人、三级967人。运动员李剑飞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获得P3级混合组25米运动手枪—SHI银牌,并打破世界记录;获P1级男子10米气手枪—SHI第六名。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加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晨晚炼健身活动点100多个,健身活动人数超过30万人次。60个村获得国家农民健身工程建设,新建了一批农村体育设施。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控制人口增长成效明显,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43‰,死亡率为6.57‰,自然增长率为5.86‰。年末常住总人口258.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3.57万人。城镇人口74.85万人,城镇化率为29.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已婚育龄妇女453860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393149人,综合节育率为86.62%,其中施行“三术”369570例,长效避孕率81.43%,当年施行“三术”20344例;计划生育率97.9%。全市80273户农业人口一孩家庭中,有36533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占农业人口一孩户的45.51%。兑现一次性奖励986户。对已办证的独生子女初中升高中132人、高中毕业报考省内院校44人兑现加分政策。对4605名年满60周岁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或无子女夫妇发放了养老生活补助。

(三)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3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7元,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44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939元,增长14.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056元,增长15.4%。建成廉租房2.6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50万平方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5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06平方米,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53平方米和0.65平方米。

(四)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社会劳动者就业153.61万人,同比增长1.8%。年末,全部在岗职工人数109911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25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11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2%,低于计划控制目标0.08个百分点。新增小额担保贷款7639万元,增长58.9%,新增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人员2415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762人。

(五)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持续加强。各种保险人数均比上年增加,

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4742人,其中企业职工71321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107013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97825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9917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1082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82762人。全年共有27989户、45666名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7696万元,比上年增长41.6%,34.1万农村人口纳入了低保范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力度加大,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1217万元,解决企业历史拖欠工资359万元。年末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7个,提供床位1313张,收养人数996人。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388.57万元,接收社会捐赠款1694万元。

十二、资源、环境与安全生产

(一)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建成水库(塘坝)644座,其中: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271座,塘坝363座,水库总库容48164万立方米;建成引水工程57041件。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14990万立方米,其中:向农业供水99694万立方米,向工业供水6506万立方米,向城镇供水2582万立方米。人均用水量为446立方米。

(二)环保事业发展加快。生态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监测与监察力度加大,全民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狠抓节能减排工作。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215人,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57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资金1.4亿元。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22个,比上年增加18个,项目总投资1.3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烟尘控制区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95%,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3.0%,比上年提高19.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