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705211万元,比年初增加324730万元,增长23.52%;各项贷款余额为1166882万元,比年初增加108180万元,增长10.2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204610万元,比上年增长10.75%,金融机构现金支出3163541万元,增长9.48%,全年累计货币回笼41069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商业性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30590万元,比上年增长34.3%,各项赔款和给付10251万元,比上年增长45.3%。 表6:200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情况(单位:万元) 指标 年末数 增长(%) 指标 年末数 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1705211 23.52 建筑业贷款 10330 52.97 #企业存款 462614 11.86 农业贷款 183352 23.97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940513 27.27 中长期贷款 662101 6.9 各项贷款余额 1166882 10.22 #基本建设贷款 146448 4.79 #短期贷款 500225 14.39 其它中长期贷款 515653 7.51 #工业贷款 194769 6.73 #个人消费贷款 180656 3.28 表7:2008年保险业收付情况(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保费收入 30590 34.3 其中:财产险 8611 27.4 人身意外伤害险 1927.4 -12.7 健康险 1540.6 -1.6 寿险 18504 51.2 各项赔款和给付 10251 45.3 其中:财产险 5659 73.1 人身意外伤害险 1049.8 39.6 健康险 1051.5 11.8 寿险 2490.6 18.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和部分家庭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12亿元,落实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1773.55万元,安排公用经费补助专项资金5193万元。幼儿园在园幼儿2.05万人,幼儿园专任教师637人。在校残疾儿童495人,残疾儿童入学率91.33%。小学毛入学率109.64%,提高0.3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98.88%,升学率达99.11%,小学辍学率1.21%。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25%,初中升学率60.5%,比上年提高8.17个百分点,初中巩固率98.1%,初中辍学率2.1%。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6.97%,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88%。 表8:各类教育基本情况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全年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3126万元,比上年增长14.4%,有1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继续深化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共有文化馆6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6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0.0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8.22%。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2008年,全市共有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99个,其中,市和区县级综合医院7个、卫生监督所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院6个、中医医院3个、中心血站1个、医鉴办1个、血防站1个、皮防站1个、乡镇卫生院59个;公立医院病床数2689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25张;全民所有制卫生机构卫生技术员288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1人。省属单位驻丽医院1个,床位30张,卫生技术人员27人。社会办医机构10个,其中,市管私立医院4个,床位276张,卫生技术人员133人;个体诊所171个,卫生技术人员343人;全市共建立了392个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66人。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婴儿死亡率降至2008年的19.37‰,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008年的69.18/10万。 体育事业蓬勃开展。认真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丽江传递活动,奥运圣火传递在我市取得圆满成功。2008年全市共举办市级综合性运动会3次、县(区)级综合性运动会19次、乡镇(办事处)级综合性运动会108次、行业系统综合性运动会49次。我市运动员在各项目比赛中获金牌8枚,银牌4枚,铜牌3枚。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94995人,增长12.45‰。全年出生人口13519人,人口出生率11.38‰,死亡人口12051人,死亡率10.14‰。全年净增人口14786人,其中自然增长人口146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3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增加,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99.28元,比上年增加2160.15元,增长19.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2374.1元,比上年增加451.7元,增长2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0%。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4380元,比上年增加3404元,增长16.22%。居民消费结构优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17.37元,增长17.7%,其中,用于交通与通讯、医疗保健、衣着等方面的费用增加较多,分别增长81.3%、7.2%和28.3%。 十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7.55万人,增加0.18万人,增长2.48%,其中城镇个体2.5万人;乡村从业人员58.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541人,比上年增加3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9%,上升0.2个百分点。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34万人,比上年减少5.4万人,其中,累计对外劳务输出0.81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年末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5457人,比上年增加2886人,其中参保职工41932人,比上年增加2503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3525人,比上年增加383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0208万元,下降14.4%。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6473人,比上年增加5042人,其中参保职工64140人,比上年增加3188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2333人,比上年增加1854人。征缴医疗保险费13039万元,增长11.3%。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27653人,比上年增加3452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400万元,增长26.0%。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38309人,征缴工伤保险费1426万元。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3412人,征缴生育保险费366万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219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完善。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9711万人,比上年减少22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支出6044.97万元,增长34.5%;农村社会救济支出1240万元,增长2.5倍。年末各类社会福利单位31个,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928张,收养各类人员683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1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1亿元,接受社会捐赠182.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