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全州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7.3%,提高0.3个百分点。共有9个县市和426个乡镇普及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为79.5%,提高11.0个百分点。小学学校数2212所,在校学生53.13万人,比上年增加2.56万人,增长5.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7.50%,比上年提高2.14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94.38%,提高3.92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6.37%,上升0.46个百分点。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7.38万人,增加1.56万人,增长9.9%。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26.8万人,享受免杂费的学生23.9万人,共免除学杂费5232万元。 中等教育继续扩大。各类高级中学(含技工校)60所,在校学生4.86万人,增加0.72万人。其中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47万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0.28万人。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西昌学院当年招生5133人,增长1.7%;在校学生15076人,增长12.0%,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37人,增长14.0%;输送各类毕业生3525人,增长43.8%。 成人教育稳步发展。全州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0.36万人,成人初等教育在校生人数2.02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人数23.30万人,参加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76万人。 科技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推广。州级直属科研单位6个,州级各部门全年共承担科研项目57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部级项目12个;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7项,获得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事业繁荣昌盛。文化事业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扎实创作,积极开展,促进我州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州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64场次,观众人数达15.08万人次。有公共图书馆8个,馆藏书量52.74万册,文化馆18个,乡镇文化站131个,博物馆2个,文物保护机构8个。 举办各种文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凉山彝族火把节,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称号,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团参加省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和首届冬旅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组织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火把节开幕式、美姑毕摩文化节等文艺表演。文化“三下乡”活动有声有色,四川文化列车同心艺术团深入一市八县,演出10场,现场观众13.7万人;农村电影”2131”工程稳中有升,州电影公司(译制中心)全年译制故事片、科教片27部;放映农村电影1.86万场,观众达380万人次。 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加强。全州共有卫星地面接收站5448座,增加549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293座,增加240座;有线电视用户21.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0.7%。全州县市广播电视台(站)17个,乡镇广播站568个,广播人口覆盖率82.5%。 新闻出版事业持续发展,档案管理、开发力度加强。全州出版地方报纸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1282万份;出版地方杂志彝、汉文版两种,发行量0.68万册。年末全州共有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量54.48万卷,增加1.69万卷,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21.85万卷。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州有卫生机构802个,病床位数873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248人,其中:医生4839人,护士2474人。在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个,卫生技术人员743人;妇幼保健机构18个,卫生技术人员358人;乡镇卫生院674个,卫生技术人员3191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邛海水校运动员陈莉莉在第七届世界运动会上荣获女子尾波滑水冠军,凉山籍运动员在十运会上获得3金、2银、1铜的良好成绩。获得省级运动会比赛奖牌115枚,其中:金牌49枚。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83场次。体育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州业余体校在校学生1997人,增加64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继续实施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基地建设,与云南联合成立“四川--云南两省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协调和落实保护泸沽湖、金沙江生态环境。州环保局对76家重点企业实施直接环境监管,重点治理污染严重企业、邛海周边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安宁河流域工业废水直排、饮用水源地的保护落实等重大环保项目。 全州自然保护区达到19个,保护区面积36.24万公顷。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9个,资金投入5306万元,增长90.2%;烟尘控制区5个,控制面积14.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工业废水排放量1269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为39.2%;工业废气排放量1.27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18.4%。 十二、人口 2005年全州出生人口56350人,出生率13.21‰;死亡人口19484人,死亡率4.57‰;人口自然增长率8.64‰,比上年下降0.24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4.24万人,年末户籍人口428.56万人,增长1.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07.95万人,增长2.2%,占总人口的48.5%;彝族人口为192.57万人,增长2.3%,占总人口的44.9%。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州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到32.36亿元,增长14.1%,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7392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6元,增长8.6%,人均消费支出5725元,增长9.3%。另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38元,比上年净增282元,增长13.1%;在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346元,增长17.0%;家庭经营纯收入1918元,增长12.1%;财产性纯收入38元,增长48.7%;转移性纯收入136元,增长9.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2元,增长18.7%,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5%,衣着支出增长28.1%,居住支出增长106.5%,交通通讯支出增长68.1%。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稳定增长。2005年末,全州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7.25亿元,增长16.1%,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54.42亿元,增长18.1%;定期储蓄存款余额92.83亿元,增长15.0%;城镇居民储蓄余额118.76亿元,增长15.8%;农村居民储蓄余额28.49亿元,增长17.4%。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9.9万人,当年新增0.89万人,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100%。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4.4万人,当年新增1.4万人,统筹支付金额1.57亿元,增长16.2%。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6.5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1.56万人。全年新增就业人员1.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4万人,失业率4.2%,上升0.1个百分点。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86万人,当年新增0.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