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〇〇五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攀西资源开发的机遇,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实施“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0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比全省12.6%的增幅高1.2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市州中,总量指标由上年的9位升至8位,增幅由5位升至4位。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2.07亿元,增长6.9%,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08.17亿元,增长26.0%,增幅提高2.8个百分点;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9.99亿元,增长9.2%,增幅下降3.7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产业为15.4%,比上年下降19.3个百分点,二产业为59.7%,上升16.7个百分点,三产业为24.9%,上升2.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6934元,比上年增加1251元。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3:35.5:31.2调整为30.7:36.0:33.3,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0.5和2.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十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和300亿大关,年均增长12.0%,是前十个“五年计划”发展最快的时期。 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9.01亿元,增长18.8%。其中,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11亿元,增长10.1%;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71亿元,增长31.7%;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6.19亿元,增长12.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2%。 市场物价涨幅回落,总体态势趋于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2.0%,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3%,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1.9%。在八大分类指数中:食品类、烟酒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3.0%、1.8%、0.6%、0.9%、6.2%,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则下降0.2%、0.7%、0.3%。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成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凉山实际出发,构建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机制,重点抓好“五大扶贫”工程。全州“百乡千村扶贫工程”定点乡140个,联乡单位161个。完成移民扶贫1247户,124个村的新村建设工程。省下达我州扶贫资金16910万元,其中新增财政扶贫资金1610万元。到年末,全州又有5.1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基础不够牢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科技推动力较弱;城乡居民就业和保障压力增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重。 二、农业 坚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经济呈现出增产增收、全面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2.07亿元,增长6.9%。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经济作物增产增效。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2.85万公顷,增加2.0万公顷,增长4.9%,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70.2%降为69.6%;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质不断提高,优质水稻播面4.27万公顷,增长15.7%,优质小麦播面3.51万公顷,增长244.7%,优质玉米播面3.05万公顷,增长42.5%。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84.12万吨,比上年增产4.61万吨,增长2.6%,平均亩产286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增多减少,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17万公顷,增长8.0%,产量1.71万吨,增长11.7%;烤烟播种面积3.55万公顷,增长25.8%,产量9.02万吨,增长37.3%;蔬菜播种面积3.91万公顷,增长4.7%,产量130.31万吨,增长5.8%;水果产量34.98万吨,增长8.0%;甘蔗产量49.95万吨,下降9.2%。 生态建设进展顺利。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工程为重点,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4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包括配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0.60万公顷,天然林保护造林面积1.19万公顷,人工造林面积2.12万公顷,飞播造林面积0.52万公顷。年末全州森林覆盖率达32.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森林保护工作继续巩固,森林火灾损失控制在0.64‰以下,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0%。 畜牧业发展加快,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大力扩大种草养畜、肉羊圈养规模,积极推广科技运用,提高牲畜出栏率,发展畜牧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州畜牧生产发展加快。全年出栏肉猪491.67万头,增长11.2%;羊出栏322.36万只,增长14.5%;牛出栏28.97万头,增长14.5%;家禽出栏2239万只,增长14.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2.71万吨,增长14.1%;其中猪肉产量39.45万吨,增长14.1%,羊肉产量6.18万吨,增长15.3%,牛肉产量3.33万吨,增长15.6%,禽肉产量3.55万吨,增长11.5%。奶类产量2.21万吨,增长45.8%,蚕茧产量1.30万吨,下降3.7%,水产品产量2.12万吨,增长11.6%。实现畜牧业产值63.39亿元,增长11.8%,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43.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畜牧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主要力量。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累计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98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85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0.34万吨,增长6.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3.17万千瓦小时,增长20.0%;农村用电量为37683万千瓦小时,增长11.8%;全州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9.82万千瓦,增长2.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坚持实施“工业兴州”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继续深化工业企业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加大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我州工业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2.72亿元,增长25.2%,增幅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2%,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独立核算国有及非国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20亿元,增长48.8%;实现增加值63.55亿元,增长31.7%。支柱产业增长强劲,其中黑色、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增加值18.85亿元,增长69.2%,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20.25亿元,增长34.6%,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7.99亿元,增长24.7%,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16.50亿元,增长41.8%,产销率95.33%,下降4.67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8.0亿元,增长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