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8 宜宾市统计局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9%,其中:国有经济控股单位(项目)完成投资127.72亿元,增长2.2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8.45%。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10.08亿元,增长19.50%;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2.89亿元,增长23.6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4.55亿元,下降2.90%。按三次产业分(不含农户投资):第一产业投资5.29亿元,增长99.4%;第二产业投资105.07亿元,增长40.87%,其中:工业投资104.96亿元,增长41.01%;第三产业投资92.59亿元,下降3.91%。从投资的行业来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有:采矿业增长55.78%,饮料制造业增长231.22%,纺织业增长40.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2.39%,电力生产供应业增长27.38%,交通运输业增长24.13%,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增长33.24%。

全年施工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993个,建成投产项目69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69.99%;新增固定资产85.2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50.62%。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947公里,其中:村道7259公里,四级及以上公路5052公里。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4224万吨,比上年增长5.07%,货运周转量287323万吨公里,增长3.45%;完成客运量11553万人次,增长8.10%,客运周转量426249万人公里,增长10.49%。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总数达219.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7.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79.8万户,增加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9.7万户,增加34.2万户。互联网用户数12.05万户,增加2.07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41.81部/百人,增加6.93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26.61部/百人,增加6.37部/百人。

2007年是我市实施“壮旅”战略的开局之年,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全年共接待市内外游客835.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04%,其中团队旅游大幅升温,蜀南竹海接待团队游客增长31%。全市旅游收入48.51亿元,增长33.67%。入境旅游取得较大突破,全市先后接待了170余名台湾旅游商,全年接待入境游客1.9万人次,增长117.09%;旅游创汇444.78万美元,增长74.95%,其中,旅游商品创汇112.49万美元,占旅游创汇的25.29%。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27家,旅行社32家。

六、国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全市商贸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分经济类型:国有经济3.41亿元,下降9.3%;集体经济2.53亿元,下降0.4%;私营个体经济131.37亿元,增长19.1%;股份制及其他内资37.73亿元,增长16.3%。分行业:批发业零售额20.36亿元,增长6.3%;零售业零售额123.28亿元,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2.62亿元,增长26.4%。“万村千乡工程”建成农家店655家。出台了《宜宾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莱茵时代广场、沃尔玛嘉信茂等商业市场建设加快推进。

外贸进出口总额641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51%,其中,出口41676万美元,增长26.37%,进口22518万美元,增长107.79%。实际利用外资1364万美元,增长15.5%。外派劳务人员908人次,增长19.95%,实现对外劳务合作收入67万美元。成功引进韩国锦湖集团、意大利M&G公司等外商投资,与美国哥伦比亚市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密切。

全年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136.79亿元(其中本年新签约到位68.03亿元),比上年增长53.78%。其中:到位省外资金97.63亿元(其中本年新签约到位48.41亿元),增长75.38%。引进资金从行业看,主要分布在能源、化工、房地产和交通等领域。引进省外资金主要来源于北京、湖北、山东、浙江、重庆和广东等省(市);省内市外资金主要来源于成都、泸州、自贡和南充等市。

七、财政税收和金融保险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78.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29%。地方财政收入33.54亿元,增长24.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92亿元,增长33.57%。地方财政支出81.18亿元,增长29.6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1.96亿元,增长28.78%。

国地税完成各项收入总计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其中:国税各项收入39.47亿元,增长20.36%;地税各项收入27.61亿元,增长28.0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1.22亿元,比年初增长16.55%,其中,企业存款149.50亿元,增长31.66%。各项贷款余额226.11亿元,比年初增长9.48%,其中,短期贷款124.57亿元,增长5.63%,中长期贷款96.30亿元,增长17.5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合计96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7%;现金支出合计970.97亿元,增长16.93 %;货币净投放7.22亿元,下降32.17%。

全年保费收入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0.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12亿元,增长38.26 %;人身险保费收入6.05亿元,增长26.30%。保险赔付总额4.04亿元,增长44.2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两免一补”政策继续落实并且中职一、二年级贫困生享受了国家助学金。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 2931所(不含成人中小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学生91.26万人。在校学生中,普通高校1.84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4.65 万人,普通高中 6.99 万人,普通初中 23.00 万人,普通小学 44.60 万人,特殊教育学校 0.18 万人,在园幼儿数 9.99 万人。

2007年,出台了《宜宾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宜宾的决定》,新设立科技创新经费1000万元,科技创新项目贷款担保资金1000万元,专利资助资金100万元。市科技馆建成开放。

全年有1个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19个科技项目列入省级科技计划,争取国家和省上科技经费达563.3万元;共安排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13项,安排应用技术与开发经费690万元,其中支持企业的项目资金达到81%。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02.24亿元,利税8.34亿元。获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评审出宜宾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8项。截止年底,已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市级创新型示范、试点、培育企业17家,省级和市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13家;国家技术中心3个,省、市技术中心10个;共建立省级、市级科普教育基地8个,建立省级、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

全年专利申请量达520件,同比增长38%,创历史最高水平,排名全省第三,发明专利比重不断增大。新增实施转化专利技术成果313件。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4件,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的有1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