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广电、卫生和体育事业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10个(图书总藏量844千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个,文物保护单位170处(国家级8个),博物馆5个。新的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建成开放。 年末,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94.82%,电视综合覆盖率95.46%,与上年持平。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0.77万户,比上年增加0.99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4339户,增加647户。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6996.58公里,增加356.43公里。市级广播电台节目3套,在上年的基础上新增农村广播节目频道1套,电视节目2套。市级广播调频转播发射台2座,调频发射机6部/18千瓦,比上年新增1部/7千瓦;市级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电视发射机4部/5.3千瓦。全年我市上中央台广播节目19条,其中县级台上1条;上中央台电视节目43条,其中县级台上21条。 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4646个(含村卫生所、个体门诊),其中,医院、卫生院345个,妇幼保健院11个。拥有床位1135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10949张。卫生机构人员18856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8379人。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5798人,注册护士2834人。乡村医生5768人。全市加大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传染病防治成效明显,无甲类及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市8县区进一步开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15.15万人,参合率85.15%。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828个(其中体育场6个、体育馆8座、游泳池23个、篮球场1387个),全民健身路径51条,业余体校10所,体育系统有体育专职教练员46人。新建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141个。全市中小学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在380所学校施行。年内向省优秀运动队和专业集训队输送优秀运动员120人,培养等级运动员158人(均为二级),培养等级裁判员288人(均为二级)。参加省级以上单项比赛和四川省青少年体育锦标赛,共获奖牌64枚,其中金牌39枚,银牌13枚,铜牌12枚。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和比赛546次(含全民健身活动),其中,承办省级以上重大比赛6次。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约170万人。市体育运动中心投入使用。 十、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7.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85%,职工年平均工资19420元,增长24.72%。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9元,比上年增加1749元,增长21.0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797元,比上年增加1003元,增长14.76。总消费中食品消费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43.3%,比上年上升3.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占10.07%,下降1.53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消费占5.85%,上升0.32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消费占8.88%,下降1.46个百分点;居住消费占8.36%,上升0.01个百分点;娱乐文教消费占13.46%,下降1.15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7元,比上年增加599.45元,增长17.99%。其中,工资性收入1241.08元,增加 187元,增长17.74%;家庭经营收入2442.09元,增加336.69元,增长15.9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2.36 元,增加206.04元,增长8.2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3.99%。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61.33亿元,比年初增长9.22%,其中,定期存款169.23亿元,增长5.59%。 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重大决策,不断加大攻坚力度,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减排工作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发布的《2006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公告》,我市进入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50个重点城市行列,是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较快的9个重点城市之一。2007年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96.7%,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长江、金沙江、岷江宜宾段7个断面,水质类别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域标准。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双下降。预计(待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发文确认)全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4.62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4538吨,全市氨氮排放量2296吨,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十一、人口、就业与社会保障 年末,公安人口统计全市总人口为526.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4.48万人,农业人口432.50万人;男性人口275.82万人,女性人口251.17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25万人,人口出生率10.00‰;当年死亡人口3.25万人,人口死亡率6.20‰;人口自然增长率3.80‰。 年末,城镇单位在岗职工30.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3万人,增长2.48%。其中,国有单位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集体单位减少0.75万人,其他经济单位增加1.3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261.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万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8%。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96万人(扣除自然减员人数后),“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数0.8万人,帮助608户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再就业。 年末纳入城市和农村“低保”范围的人员分别为9.6万人和11.29万人,全年城市和农村“低保”资金分别实际支出12328万元和16985万元。全年为11.1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9.27亿元,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53元,养老金100%按时足额发放。年末有城镇社区服务中心117个,城镇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达2482个。全年共销售福利彩票1.16亿元。 出台了《宜宾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和《宜宾市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44万人,当年征缴养老保险费11.14亿元,征缴率9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57万人,征缴失业保险费6036万元,征缴率98%;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01万人,当年征缴医疗保险费3.26亿元,征缴率9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92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4.66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71万人。 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有3306个,职工18.68万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累计达215436.09万元。 注: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及各行业产值、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