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7 重庆市统计局

全年出版各类报纸4.87亿份,比上年下降7.6%;图书1.12亿册,下降8.9%;各类杂志0.35亿册,比上年增长15.9%。全市三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农村两元钱实用知识丛书》已出版101种,发行200多万册。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全年地下文物发掘项目75件,发掘面积12.6万平方米,地面文物保护项目135处。

全市有线电视骨干传输网络建设和联网步伐加快。完成了重庆至渝北、长寿、涪陵等21个区县(市)光缆主干线的设备安装,开通了重庆有线电视节目信号。年内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4.19万户,改造用户网1.56万户。解决了2290个行政村收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2.5%,基本实现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382个,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57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5.86万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8.86万人,其中医生4.49万人,护师、护士2.08万人。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我市体育代表队共有21个项目54项次出席全国锦标赛和冠军赛,有38人10个大项24个小项取得全国锦标赛前8名,其中获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3枚,我市运动员参加亚洲及其它国际比赛获6金1银1铜。重庆籍选手田亮获悉尼奥运会跳水金牌、银牌各一枚;重庆隆鑫足球队获足协杯冠军,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全国足球冠军;重庆建设摩托围棋队蝉联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冠军。全年发行体育彩票7200万元,开展国民体质测试4.68万人次,“袁家岗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正式动工兴建。

十一、人民生活和再就业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6元,比上年增长6.4%,人均消费支出5475元,增长2.3%;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元,增长3.1%,人均消费支出1396元,增长0.5%。

全年帮助指导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13.09万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2.07万人;帮助指导城镇失业人员就业8.10万人,城镇失业率为3.5%;劳动服务企业和社区服务业吸纳下岗职工0.45万人,吸纳失业人员0.65万人。

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社会统筹职工已有210万人,征收失业保险费1.92亿元。养老保险市级调剂金制度逐步完善,全市77.68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76.1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社会化发放,社会化发放面达到98%。

截止2000年底,全市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05.31万户次,205.37万人次,财政支付保障金总额1.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2%、37.1%和53.3%。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3亿元,新建农村敬老院68所,改扩建121所。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的力度有所加强,12种污染大气、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全市纳入“一控双达标”考核的工业污染企业5169家,已经完成达标任务的5157家,达标率为99.8%;“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主城区10吨以下燃煤锅炉和茶水炉分别有929台和1429台关停或改为清洁能源,占总数的80.6%和99.5%;50张病床以上规模的医院有189家对病毒病菌污水进行了治理,治理率达97.0%;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步伐加快,到年底已改装各型CNG汽车1600多辆,建成10座加气站,天然气汽车及相关产业产值近2亿元。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和好于二级标准的频率,已由1999年的46.2%上升到51.1%。全年实测大气总悬浮微粒0.24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0.149毫克/立方米,地面水水质达标率90%以上,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3.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6.9分贝。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计划5806万亩,完成营造林385万亩,其中成片造林224万亩(含退耕还林68万亩),封山育林16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0平方公里。

十三、移民和扶贫

全年完成移民投资39.22亿元,建房安置移民10.3万人,其中农村移民安置3.3万人。完成房屋复建286万平方米,万州区五桥、天城开发区和云阳县、奉节县政府机关已迁进新城办公,忠县、开县、丰都等新城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好。全年实现农村移民外迁11个省市安置7324人,市内5县市安置3787人,完成分散自主外迁安置14000人。

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基本完成“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全市295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帮扶工作,为贫困地区引进项目172个,引进资金1.69亿元,捐赠物资折款0.17亿元,新建希望小学31所,救助困难失学儿童9300人。新解决了39万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40万贫困地区人口饮水困难,巫溪、城口两县实现成建制越温达标。截止2000年底,我市贫困区县全部实现了越温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