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8亿元,增长19.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7.0%。其中城镇以上消费品零售额86.6亿元,增长20.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3.2亿元,增长18.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11.1亿元,增长19.5%;餐饮业零售额18.5亿元,增长20.0%。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食品饮料烟酒商品零售额7321万元,增长109.2%;服装鞋帽商品零售额2095万元,增长105.6%;家电音像制品零售额11713万元,增长32.1%;石油及制品销售额24.1亿元,增长56.1%;机电类商品销售额616万元,下降42.8%。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7%。其中出口总额9.3亿美元,增长77.0%;进口额7.8亿美元,增长17.3%。实现贸易顺差1.5亿美元。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3.8亿美元,增长83.8%;来料加工贸易出口2.0亿美元,增长94.5%;进料加工贸易出口3.5亿美元,增长61.7%。从出口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出口6359万美元,增长58.2%;三资企业出口6.4亿美元,增长52.0%;集体企业出口738万美元,增长20.4%;私营企业出口2.2亿美元,增长2.8倍。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2.1亿美元,增长101.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299万美元,增长22.7%;服装2.6亿美元,增长101.2%;鞋类、塑料制品、玩具等轻工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18.8%、24.0%和85.9%。 在进口中,其中,一般贸易进口3.0亿美元,微降6.4%;来料加工贸易进口1.9亿美元,增长95.8%;进料加工贸易进口2.4亿美元,增长42.8%。从进口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进口6138万美元,下降59.0%;三资企业进口5.6亿美元,增长38.9%;集体企业进口299万美元,下降23.5%;私营企业出口1.6亿美元,增长43.6%。 实际使用外资增长势头迅猛。全年新签各种外资项目148宗。合同利用外资6.4亿美元,增长49.7%;实际使用外资1.7亿美元,增长114.2%。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仍以香港地区为主。吸收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占了88%。年末外商投资企业工商注册登记731户。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0855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5公里;省养公路2157公里,增加93公里;地方公路8583公里,增加322公里。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7697万元,增长17.4%;电信业务收入13.3万元,增长17.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61万户,增加5.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34.3万户,增加37.5万户。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5.9万辆,增加1.6万辆,增长35.5%。其中私人汽车3.9万辆,增加1万辆。在汽车中,全市拥有轿车1.3万辆,其中私人轿车0.9万辆,分别增加0.3万辆、0.2万辆。 旅游业发展势头火热。全年各景点接待游客1005万人次,增长33.1%,其中国内游客985.9万人次,增长32.6%。全年旅游总收入32.6亿元,增长42.8%。全市年末有星级酒店45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32.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增长39.1%。除了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以及车船使用税减收外,其它各项税种均增长较快。全市一般预算支出38.1亿元,增长21.1%。占支出比重较大的前四项是教育支出、行政管理费、其它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支出等,分别为8.7亿元、5.0亿元、3.4亿元、3.2亿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6.2亿元(存贷款余额为本币,下同),比年初增长15.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3.9亿元,增长16.4%。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75.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末增长4.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94.4亿元,增长8.8%;中长期贷款余额80.2亿元,下降0.9%。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0.0亿元,增长11.8%。全年现金净投放61.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16.3亿元。 保险事业稳定发展。全年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5.3亿元,增长23.2%。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3.8亿元,增长22.6%;财产险保费收入1.5亿元,增长15.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8亿元,增长28.6%。其中,寿险业务给付9220万元,财产险赔款8441万元,分别增长34%、15.2%。综合赔付率33.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招生2584人,在校生6387人,毕业生356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452人,增长21.8%;在校生18282人,增长10.5%;毕业生4012人,减少10.2%。普通小学招生5.5万人,减少13.6%;在校生41.1万人,减少3.3%;毕业生7.3万人,减少2.4%。全市普通中学招生9.3万人;在校生26.8万人;毕业生8万人。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8.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幼儿园在园幼儿4.7万人。 年末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8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195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8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8个。剧场、影剧院17个,电影放映单位53个,放映电影3819场次。图书馆藏书量81万册。广播电台7座,电视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发射与转播台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8%和96.5%。铺设光纤长度3307公里。全年出版报纸4.6万份,各类期刊0.1万份,杂志0.6万份。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13个,其中医院33个,卫生院11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703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601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3121人,注册护师、护士3189人。全年无偿献血29498人次,献血量5909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0座,举办各类运动会87次,参加运动员达11718人。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3枚,银牌27枚,铜牌19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136万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39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万人,增长5.6‰。其中男性人口204.4万人,女性人口189万人。年出生人口3.7万人,人口出生率9.3‰。死亡人口1.9万人,死亡率4.9‰。人口自然增长率4.4‰,比上年下降了0.2个千分点。办理暂住人口11.4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