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东莞人民在中共东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积极推进“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主动应接中国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和挑战,国民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台阶,“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建设向前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内在活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2.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4%,增长幅度已连续6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2.51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71.17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268.59亿元,增长16.5%。企业总体数量增加。至2002年底止,全市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和个体户有21.56万户,比上年增加5.19万户。 价格总水平继续有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9%。其中消费价格下降2%,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3%,非食品价格下降2.4%。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推进。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8∶55.2∶40.0。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改善。财政税收在较高的平台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预算内三级财政总收入(含关税)167.88亿元,比上年增长33.5%,若剔除海关税收因素,增长37.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55.29亿元,增长42.9%。外贸进出口顺差32.25亿美元,实现外汇顺差82.86亿美元。 镇村两级公有资产管理取得新成效。2002年镇、村两级公有资产总额843.97亿元,比上年净增67.08亿元,增长8.6%;资产净值575.12亿元,净增61.08亿元,增长11.9%;总资产负债率为31.85%,比上年下降1.98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我市采取多种优惠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全年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5.9万户,比上年增长108.8%,注册资本67.39亿元,增长83.9%。全年私营及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01.36亿元,增长37.2%;2002年私营个体经济缴纳各项税收25.32亿元,增长55.6%,占全市税收总额(不含关税)的16.7%。 城镇劳动就业工作加强。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推动多渠道扩大就业。2001年结转企业下岗职工人数580人,2002年减少下岗职工人数564人,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97.2%;2002年城镇劳动力供给人数8028人,全年城镇劳动力安排就业人数5554人,待业人员就业率为69.2%。 各项改革向前推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各部门简政放权,推广“窗口式办文”、“一站式办公”,并联审批、对外集中服务日等一系列服务措施。推进政务公开,全市党政机关政务公开面达98%以上,村务公开面达100%。积极治乱减负,取消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7项建设收费标准;三次调低售电价格,各类用户电价平均下降9.7%。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颁发《东莞市行政审批管理办法》和《东莞市行政审批责任及过错追究办法》,2002年精简审批事项387项,减少了48%。市属企业改革迈出新步伐,有518户市属企业完成转制,占应转制企业总数的91%,严把资产评估关,确保公有资产不流失,转制后企业活力增强。 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经济体制深层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物价在低位徘徊,内需自主回升仍有约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影响出口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的增速滞后于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结构性就业压力仍然存在,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人口管理、环境污染治理需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市场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业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较大幅度调整。针对全国性的粮食生产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我市按照城郊型、生态型、外向型的农业发展思路,加快新一轮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进一步调减粮食面积,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园艺作物,建立以水果、蔬菜、花卉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生产体系,使种植业结构更趋市场化,推动农业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82万亩,比上年调减19.03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1.24万亩,调减17.10万亩;粮食总产量5.37万吨,下降58.1%,其中稻谷产量4.25万吨,下降61.3%。水稻面积虽然调减,但品种得到优化,全市优质谷种植率达100%。主要经济作物保持稳定。蔬菜种植结构向名优、新特、精细品种调整,反季节和无公害化生产加强。全年蔬菜面积44.54万亩,比上年减少2.02万亩;蔬菜总产量65.33万吨,下降7.6%。水果总面积20.99万亩,减少23.8%;水果总产量18.93万吨,增长26.1%。全市花卉种植面积1.17万亩。 林业生产向生态性、公益性方向发展。全年完成迹地更新、低产林改造面积3.1万亩,年末有林地面积94万亩,林木积蓄量155万立方米,林木总生长量12.9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31.7%。 畜牧、渔业生产下降。全年牧业总产值24.54亿元,比上年下降1%,全年禽畜总肉量18.88万吨,比上年下降4.9%,其中猪肉16.53万吨,下降1.8%。渔业有所下降。全年水产品产量8.24万吨,比上年下降8%。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16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实物量7.66万吨;农药使用量1485吨。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加大。根据2002年度水利统计,完成冬修水利工程406宗,水利修建投入4.33亿元,完成土石方1126万立方米;加固江堤56.24公里,海堤39.6公里,加固水库19座,增加治涝装机27台共5210千瓦,新建和加固闸窦164座,疏通河道156.4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25万亩。农村用电量192.76亿千瓦时,增长30.6%。 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3.67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种植业占40.4%,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牧业占45.3%,上升1.4个百分点;渔业占12.5%,下降0.4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01.6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9%。按经济性质分,公有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38.64亿元,增长35.8%;非公有经济1363.03亿元,增长24.4%。在公有经济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完成产值140.61亿元,增长34.8%;集体工业完成产值98.03亿元,增长37.1%。在非公有经济中,外资型工业完成产值1267.24亿元,增长2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1%。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52.69亿元,增长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