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年申报国家、省、市各项科技计划300多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47项;科技成果(新产品)鉴定50项。向省推荐科技进步奖评审项目16项。全年申请专利3100件,授权专利2680件,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52.9%。全年鉴定各类技术贸易合同91项,技术交易额73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市现有文化事业机构15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24个,博物馆3个,电影放映单位162个,其中影剧院81个。全市现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出版各类图书17.68万册、各种杂志103.73万册,报纸5230万印张。

大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东莞大剧院、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已完成规划,在积极筹建。各镇区也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兴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广场遍及城乡。2002年,全市乡镇公共文化设施占地面积238万平方米,文化设施建设面积110万平方米。全市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费用1.82亿元,增长15.0%。城乡文化艺术活动异常活跃,全年共引进约有200个各类型的文艺团队进入我市各镇区剧场演出近2000场(次)。社区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广场文化成为东莞文化的一大特色,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全力打造文化新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实施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把东莞全力打造成文化新城。2002年,与中国歌舞团合办了中国歌舞团东莞分团(东莞歌舞团),创作了一批高品位的文艺节目,在全市各镇区巡回演出,在社会反映强烈。各种文艺创作喜获丰收,书法、美术、摄影、小品、戏剧等各类文艺创作活动异常活跃,涌现出一批艺术精品,获得了全国、全省的多个奖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有新进展。2002年东莞南社村古建筑群等9个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924个(含卫生站所),其中医院53个;拥有病床位8641张;卫生技术人员9011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3523人;全年医疗设备建设投入2.22亿元;拥有核磁共振仪、ECT、CT等各类大型医疗设备590台,各类大型医疗设备平均使用率均达90%以上。

各项医疗业务稳步发展。全市门诊诊疗总量2276.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2%;住院治疗人数30.02万人次,治愈人数18.24万人,卫生部门医疗单位实现治愈率为69.1%,好转率为27.8%。传染病、慢性病防治也取得新的成效,全市无霍乱病例发生;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了外来人口结核病归口管理工作;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年自愿参加无偿献血4.32万人次,100%满足临床用血需要,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

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居民及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9%以上;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8.8%;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粪便无害处理率达90%以上;顺利地通过省卫生城市考核评比,共建成4个国家卫生镇、6个省卫生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已建起文化体育广场24个,综合性大型体育馆8个,还有一大批游泳场、球场、健身室等体育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体育健身的物质保障。全市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年成功举行了万人迎春长跑活动,举行了富有地方特色、传统气氛、历时一个月的水乡龙舟竞渡活动。全市农村已实现村村有球场,每逢节假日,各镇区、各村的业余篮球赛举办得红红火火,自发性群众体育活动遍及城乡。

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全市运动员在省级及以上各类体育比赛中共夺得国际赛金牌2枚、银牌2枚;夺得亚洲赛金牌4枚,银牌4枚;全国赛金牌35枚、银牌17枚、铜牌6枚;全省赛金牌58枚,银牌54枚,铜牌94枚。

十一、环境保护与市政建设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的进展,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以治水为重点,大力整治水污染。将东莞运河、寒溪河和东深供水工程流域作为水污染整治的重点区域。在东莞运河市区段筹建樟村水质净化厂,治理运河污染,改善运河水质。市区40万吨污水处理厂首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在东江沿线全面清理整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全市共关闭或清拆养殖场近140个。大力推进东深四镇(塘厦、凤岗、清溪、樟木头)生活污水处理厂和排污口整治工程建设。加强对企业油污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对东深沿线72家大量用油单位实施限期治理。对212家企事业单位的生活污水限期达标排放。大力进行大气污染整治。扩大烟尘控制区面积,烟尘控制区由28.4平方公里扩大到237.6平方公里,开展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源整治工作,实施烟尘排放管制。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检测。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整治固体废弃物,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置。建立工业污染综合管理体系,对工业污染源实行全过程监管,并筛选了612家重点污染型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污染源监督管理成效显著。通过大力整治环境,有效地抑制了环境污染恶化趋势,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监测结果显示:东江水质保持良好,东深及十大水库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空气质量良好,区域环境噪声较上年有所下降。

城市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城市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城市新区的展示中心、行政办事中心主体工程即将封顶。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完成了园区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建成了1号主干路。完成了万寿路等14条街道的“穿衣带帽”工程,完成莞樟路、旗峰路等7条道路改造工程和运河西宏远绿化公园、草塘公园等2项绿化景观类工程。东莞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市政公用事业设施继续完善。全年市内公共汽车营运路数47路,公共汽车营运车辆613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9642万人次,乘客周转量19.29亿人公里。全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万立方米,全年有效供水量11.68亿立方米。全市有变电站78座,拥有主变台数212台,主变容量1572.9万千伏安,全年总供电量258.5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4.5%;总售电量246.97亿千瓦时,增长25.6%。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35‰,死亡率为4.44‰,自然增长率为5.91‰,比上年下降1.1个千分点。年末户籍人口156.19万人,比上年增加2.3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8424元,比上年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804元,比上年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9元,增长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07元,增加541元,增长7.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