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6 东莞市统计局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大。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及通讯产品生产高速增长,已成为工业经济的一大支柱,成为IT产业的大市。2002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增长41.9%,占37.2%;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增长41.3%,占3.3%;纺织业增长33.7%,占8.4%;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29.8%,占4.3%;塑料制品业增长29.3%,占4.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23.3%,占6.9%;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2%,占8.8%。适销对路的工业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生产移动电话机1666.6万部,电话单机1818.1万部,彩色电视机226.3万部,彩色显像管440.4万只,组合音响2073.58万部;敷铜板767.4万平方米;吸尘器413.32万台,电子元件510.97亿只,传真机5.1万部,打印机55.8万部,显示器530.23万部,键盘4754.89万个,微电机18.80亿台,发电量279.67亿千瓦时。

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稳步上升。2002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明显好转的基础上,继续呈上升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20.86,比上年上升11.41个点。其中,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8%;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2%,上升0.2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49.97%,上升0.5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率为27.2%;按增加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44703元/人;全年实现利税总额103.77亿元,增长31.4%,其中利润总额59.51亿元,增长37.2%;按企业个数计算的企业亏损面为27.89%,比上年下降5.2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1.89亿元,下降10.3%。

建筑业稳步发展。建筑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全市施工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实现利税总额3.09亿元,增长10.0%;总产值65.84亿元,增长29.9%。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628个,施工工程竣工个数873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新一轮投资全面启动,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在城市建设的带动下,特别是新城区工程建设的启动,产生了推进投资的积极效应,新一轮投资全面启动。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57亿元,比上年增长52.7%,增幅比上年提高30.7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1.48亿元,增长80.7%;更新改造投资23.49亿元,增长70.8%;房地产开发投资26.84亿元,增长80.7%。在投资总额中,国有单位投资54.74亿元,增长93.8%;外商投资25.31亿元,增长85.3%。

城市建设、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快速增长。水利和环境保护建设、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建设得到加强。在投资总额中,水利建设投资0.72亿元,电力投资13.86亿元,三废治理投资2.22亿元,运输邮电业投资14.6亿元。2002年新增一级公路8公里,新增二级公路24公里。2002年,城市新区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0.86亿元,32个镇区共启动各类城建项目272个,完成投资16亿元。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网络更趋完善,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641公里,比上年增加71公里,公路密度107.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542公里,密度103.1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99公里,密度4.02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23万辆,比上年增加4.64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1.04万辆,增加2.04万辆;载客汽车11.87万辆,增加2.9万辆。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2.0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6%。其中公路26.59亿吨公里,增长6.3%;水运11.54亿吨公里,下降26%。完成旅客周转量109.1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8%,其中公路109.02亿人公里,增长5.8%。港口货物吞吐量1610.87万吨,比上年增长82.4%。

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年末拥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1.67万门,接入网设备总容量135.27万门,拥有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11.7万门。年末实有程控电话用户127.9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含充值卡)412.39万户,分别比上年增加28.97万户和116.03万户。数据通信跨上一个新台阶。年末全市DDN(数字数据)用户端口5540端口,互联网用户39.34万户,净增10.9万户,增长38.3%。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90年不变价)181.68亿元,比上年增长48.3%,日均邮电业务总量达5000万元。

旅游事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全市拥有三星级及以上的酒店有53家。其中三星级酒店33家,四星级酒店13家,五星级酒店7家。全年接待过夜旅客人数936.57万人次。其中外国及港澳台旅客98.57万人次,国内游客838万人次,全市客房平均开房率为69%。全市境内旅游景点观光人数353万人次。全市各旅行社共组织63.4万人次外出旅游观光,比上年增加15.5万人次。其中国内游58.1万人次,增加14.2万人次;出国(境)游5.3万人次,增加1.3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72.5亿元,比上年增长82.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27亿美元,增长176.4%。旅游商品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1.4%。

六、国内贸易

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商业企业以展示新形象为动力,以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加快商业布局和业态调整,市场流通秩序进一步得到治理。至2002年末,全市工商注册登记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和个体商业户8.93万个,比上年增加2.04万个,餐饮业2.54万个,增加1.56万个。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10个;限额以上餐饮企业109个。各类批发、集贸市场495个,比上年增加120个;市场交易面积344.74万平方米,当年增加46.98万平方米。

零售市场稳中见旺。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到位和效能的释放,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其中私营个体经济93.78亿元,增长19.9%。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138.06亿元,增长16.9%;餐饮业40.93亿元,增长22%;其他45.96亿元,增长3.2%。大中型商业企业经济效益回升。在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49.36亿元。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1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商品销售利润5亿元,增长7.5%;利润总额0.91亿元,增长166%。

集市贸易成交活跃。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8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城市集贸成交额5.33亿元,增长30%;农村集贸成交额181.2亿元,增长38.4%。

会展经济方兴未艾。2002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展览展销活动,全年共审批登记各类商品展览会57个,协议成交总额321.7亿元,参展商11379个,展位35916个,进场参观人数407.73万人次。这些展览贸易洽谈会,规模大、档次高、成交额大。已建成的东莞国际会展中心和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其规模与档次均可承办大型的国际专业展览活动。我们通过会展经济的形成,提高了莞货的知名度,对启动内需起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了东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展经济成为东莞经济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