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6 惠州市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

市场需求总体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28.49亿元,增长15.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3.18亿元,增长6.8%。

全年全市贸易业完成商品销售额305.6亿元,增长21.5%。其中批发额152亿元,增长13.7%。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70.3亿元,增长6.5%。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对外贸易保持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131.31亿美元,增长16.9%。其中,出口71.46亿美元,增长21.3%;进口59.85亿美元,增长12.2%。实现贸易顺差11.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07亿美元。

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72亿美元,增长42.3%;加工贸易出口67.74亿美元,增长20.4%。国有企业出口14.33亿美元,增长4.5%;“三资”企业出口56.43亿美元,增长25.7%;私营企业出口0.61亿美元,增长4倍。

利用外资取得较大进展。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增长27.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07亿美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来源仍以香港为主,占53.5%,欧盟所占的投资的份额增大,占22.8%,其余分别为:维尔京群岛7.9%、台湾6.4%、其他9.4%。2003年,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到惠投资,年末到惠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7家。

外资投入较多的行业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中,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3.49亿美元,占24.8%;五金、注塑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8.4亿美元,占59.7%;房地产业1.18亿美元,占8.4%。

年末,全市工商登记实有外商投资企业2831家,其中本年登记注册企业361家;实现涉外税收40.89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2.8%。

旅游人数与收入下降。受“非典”影响,全年接待过夜旅游人数271.6万人次,减少9.8%。其中,国际游客及港澳台游客22.23万人次,减少33%。全市境内旅游人数521.6万人次,下降13.8%。全年旅游业总收入26.21亿元,下降15.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5756万美元,下降10%。年末全市拥有星级宾馆40个,比上年增加3个。

八、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全市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倍。

金融业发展整体转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71.91亿元,增长19.4%,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4.35亿元,增长21.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9.55亿元,增长18.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3.82亿元,增长18%。个人消费贷款57.79亿元,增长47%。外汇贷款也呈超高速增长,全年各项外汇贷款余额4美亿元,比年初增加2.8亿美元,增长2.2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6.1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基本得到化解,剔除核销不良贷款及历史包袱等因素,全市金融机构实际盈利3.8亿元,同比扭亏5.1亿元,这是自1994年以来惠州金融业首次实现整体盈利。

保险业务发展较快。全年各类保费收入8.18亿元,增长4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2亿元,增长20.5%;人身险保费收入5.36亿元,增长53.6%。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支出2.6亿元,增长30.7%。其中财产险1.52亿元,增长17.7%;人身险1.08亿元,增长59.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9万人,比上年增加0.59万人。全市县级以上国有独立研究开发科技机构28个,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19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5人。全年共投入研发经费14.6亿元,增长16%。实施重大科研项目33项,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0.6%。全年专利申请854件,专利授权532件,分别增长21%和20%,居全省第9位。

科技经费总收入742万元,科技经费总支出2025.7万元。全年新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1份,合同金额1292.95万元。全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8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2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47亿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考入大专以上学生0.88万人,比上年增加0.23万人,增长35.8%;考入中专学生0.54万人,减少7.6%。在校学生69.63万人,增长7.2%。其中,高等学校1.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75万人;普通中学学校19.8万人;农、职业学校0.44万人;技工学校0.18万人;小学39.11万人;成人中等教育学校0.31万人;幼儿园6.97万人。全年撤并小学103所、初中11所,改造薄弱学校59所,全面完成“改薄”任务。九年义务教育在巩固中提高,全市学龄儿童38.38万人,入学儿童38.56万人,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小学学生辍学率0.1%;普通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3.4%,普通初中学生辍学率1.5%;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83.7%。

全年教育经费17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8.07亿元,增长33.2%。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6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5个,博物馆5个,档案馆6个。全市拥有广播电台5座,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座,其中一千瓦以上的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8.81%;拥有电视台6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座,其中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26.17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7.3%。全市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1个,其中影剧院9个。全年定销报刊纸累计3491.69万份。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7个(不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下同),病床位727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907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999人,注册护士3498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509人。妇幼卫生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552人。初级卫生保健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88个,病床位2639张。全市有33个医院被评为爱婴医院。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本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各种重大比赛中,共获得奖牌65.5枚。其中获国家赛金牌3枚,银牌1枚,铜牌2枚。《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市得到广泛贯彻实施,第八套广播体操普及推广,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市举办县及县以上运动会49次,参赛运动员3.53万人次。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整治继续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工作,对两江堤坝违章建筑进行整治,同时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启动道路畅通工程,改造道路环境,对市区主要街道进行“穿衣戴帽”,改善城市景观景色。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梅湖水质净化中心及集污管道工程、西湖北丰湖整治工程基本完工。酸雨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4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8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9.8%。建成烟尘控制区8个,面积144.5平方公里。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79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0.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