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1-15 深圳市统计局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2家,认定高新技术项目478项,登记鉴定科技成果194项。全年受理各种专利申请4431件,授权专利2401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3.7%和13.5%。

科技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经济增长点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064.45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32.54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50.0%,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2000年,深圳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1300多家海内外投资商参加了本次交易会,15000项高新技术成果参加展示和交易。共签订项目1046项,签约总额达85.4亿美元,比首届增长31.4%。其中高新技术项目835项,签约金额63.3亿美元,比首届增长48.0%,占签约总额的74.1%。深圳代表团成交项目189项,签约额24.22亿美元,占签约总额的28.4%。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达1054所,比上年增加36所;毕业生10.96万人,招生数16.48万人,在校学生数56.0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3.0%和17.0%。年末全市有幼儿园562所,比上年增加2所,在园儿童9.32万人,比上年增长5.5%。有小学353所,增加28所,小学在校学生31.39万人,增长22.6%。有中学94所,增加11所,中学在校学生10.70万人,增长17.2%。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保持在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9%。高等院校继续扩大招生,全年4所高校(包括2所成人高校)共招生10547人,比上年增长38.2%;毕业生4447人,增长30.3%;在校学生24548人,增长21.7%。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全市文化系统共获各类奖项150项,其中国际奖3项,国家奖83项,省级奖64项。大型现代舞剧《深圳故事-追求》继上年荣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之后,又获文华奖新剧目奖等4个奖项。大型现代粤剧《牌坊村新传》荣获第八届全国人口文化奖二等奖。市艺术学校学生李云迪在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全年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演出373场,艺术表演场所艺术演出380场。市级美术馆全年举办展览60个,各级文化馆(站)举办展览315个,组织群众文艺活动1752次。成功举办了首届“深圳读书月”活动,参与群众达170多万人次。2000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9座,博物馆、纪念馆8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24万册(件),总流通人次338万人次。博物馆文物藏品7012件,举办陈列展览85次,参观人数达82.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5倍。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中心台1座,有线电视台3座,广播电视站17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公开发行报纸12家,公开发行期刊33家。全年出版图书470种,报纸出版印数56453万份,各类杂志出版印数2531万册,图书出版印数348万册。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83家,其中医院77家,比上年增加1家。各类卫生机构病床10294张,比上年增设962张,增长10.3%。其中医院病床9959张,增设962张,增长10.7%。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15720人,比上年增加3.8%。其中医生和护师、护士分别为7418人和5425人,增加5.0%和3.7%。全年完成门诊量217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6.1%,其中处理急诊203.3万人次。收诊住院病人26.6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6.0%。病人平均住院日数从上年的10.2天缩短为9.6天,病床使用率从上年的69.3%提高到75.4%。出院病人治愈率和好转率分别为76.6%和20.6%,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

体育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深圳运动健儿共获得金牌138枚,其中5个世界级运动会冠军,32个全国运动会冠军,101个省级运动会冠军。共获得银牌97枚,铜牌80枚。全年举办市级各类运动会138次,参加运动会人数14.2万人次。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年人每周参加三次或三次以上体育锻炼者占16%,高出上年2.7个百分点。成年人体质水平达到优秀、良好、合格的分别占16.8%、26.0%和38.5%。全市大中专、中小学校共有23.17万名学生参加了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达标率为93.9%。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2000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达14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全市用电量190.19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6.9%。其中特区内用电量91.65亿千瓦小时,增长19.6%。全市自来水日供应能力380.2万吨,供水总量92068万吨。其中特区内自来水日供应能力194.7万吨,供水总量44256万吨,特区内自来水普及率100%。

全市建成区面积330.5平方公里,其中特区内建成区面积136.45平方公里。

全市年末实有公共交通营运车辆14525辆,其中大巴2920辆,中小巴3100辆,“的士”8505辆。大中小巴营运线路291条,线路总长度4532公里。公共交通客运总人数82300万人次。

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更加优美。城市污水处理率54.0%,工业废水处理率99.9%,主要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98.7%。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7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9.7分贝。特区内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140公顷,绿化覆盖率45.0%。

十一、人民生活

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03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2%。

城镇居民收入有所增长,居民消费呈回升态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26元,比上年增长6.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027元,比上年增长15.4%,实际增长12.3%。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交通通讯支出比上年增长85.0%(主要是购买家庭小汽车费用增加),人均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11.0%,恩格尔系数从上年的32.1%下降到28.2%,下降3.9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70元,比上年增长14.0%,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10.9%。

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82.64亿元,比年初增加130.65亿元,增长13.7%。

全年城镇竣工住宅657.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9%。农村竣工住宅98.39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6.8%。全市人均居住面积17.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有127.85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81.6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分别比上年增加43.68万人和6.2万人。按本市法定范围,失业保险参保率达97.3%,失业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率和领取率均达100%。全市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达82.84万人,比上年增加20.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