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06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为3.95/10万和5.24‰,继续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7.88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儿童计划免疫继续保持高接种率,儿童计划免疫6苗接种率在98%以上;食品抽检合格率达89%,公共场所监测合格率达95%。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完善。 2006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参合率达86.11%,比上年上升了14.36个百分点。全市参合农民患病后到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的占45.59%,到区(县级市)医院住院治疗的占37.76%,到市以上医院住院治疗的占16.65%。参合农民住院补偿人数达9.94万人次,人次住院补偿1459元;有1237人次获得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的住院医疗救助,救助金为355.71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至年末,有94.5%的农村人口参加2007年度农村合作医疗。 体育 2006年,广州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14项9人次、亚洲冠军9项15人次、全国冠军71项93人次(其中在2006年多哈第十五届亚运会上,广州运动员获得金牌8项14人次、银牌2项4人次和铜牌5项7人次)。市区两级举办的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及比赛472项次,有293.53万人参加。举办国际、国内单项比赛22次。市属公共体育场馆收入13553万元。发行体育彩票6.87亿元。 社会保障与福利 积极完善社会保险政策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年末,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7.27万人,其中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64万人。城镇基本养老(市属)、失业、工伤(市属)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5.02万人、241.82万人和214.61万人。全市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市属)达54.4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3.44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达4.96万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7.39万人。 年末,全市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96间,床位2.28万张。其中,民办社会福利机构60间,床位9366张。全市共有救助站5个,社区服务场所(含多功能活动室、警务室、人民调解工作室、文化室、图书室、档案室、卫生站、计生服务室、星光老年之家、残疾人康复场所、户外文体小广场)共1.06万个,社区服务中心101个,社区服务站(点)941个。扎实推进残疾人扶助工作。2006年,全年安置残疾人就业1.26万人;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1744人次。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数达975.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78万人,增长2.7%;人口出生率为9.19‰,死亡率为4.45‰,自然增长率为4.74‰。 就业与失业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609.4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4.45万人,比上年末降低2.8%;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37.2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87.7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8.4%。城镇从业人员359.0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9%。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6%,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全年安置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72万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指女40岁、男50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4.49万人上岗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4.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年末,全市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介绍机构488个,前往各类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登记求职人员达113.73万人次。 居民收支 全年全市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36321元,增长7.3%。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1元,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全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7788元,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 据城乡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5445元,增长6.8%。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5546元,增长9.4%,占消费性支出的35.9%。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0%,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29元,增长4.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6%,下降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家庭拥有主要耐用消费品数量不断增多(见表9)。 居住 2006年,全市商品住宅竣工面积达770.36万平方米。年末,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9.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6.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8平方米。 注: 1.本公报数除农业、城乡居民收支、价格、国内商业指标为年报数外,其余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