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15.81亿元,比1999年翻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5.0%,高出预期发展目标3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年人均GDP为5.63万元,增长13.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68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继续向“二、三”产业并重、“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方向调整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5.50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1817.71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82.60亿元,增长13.8%。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上年的3.02∶43.13∶53.85调整为2.81∶44.16∶53.03,第二产业提高了1.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51.2%和47.7%。 财政收支:经济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全年广州地区组织的财政收入达1307.98亿元,增长17.3%。其中,国税收入776.37亿元,增长21.3%;地税收入363.51亿元,增长10.7%。全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302.82亿元,增长19.2%。其中,含增值税52.84亿元,增长40.8%;营业税79.35亿元,增长22.1%;房产税16.89亿元,增长15.5%;企业所得税32.66亿元,增长21.7%;个人所得税16.74亿元,增长9.3%。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08.24亿元,增长10.3%。其中,含基本建设支出89.30亿元,增长3.4%;科教文卫事业支出75.07亿元,增长17.4%;企业挖潜改造支出5.02亿元,下降2.1%。 市场价格: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见表1)。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5.4%(粮食类价格上升13.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2.5%,居住类价格上升2.0%。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5.3%。其中,生活消费价格上升4.8%(粮食类价格上升25.7%),生产消费价格上升8.7%。 生产领域价格上升。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2.1%,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3%,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2%。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升11.7%,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钢材类、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分别上升23.0%、17.6%和13.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8.4%。 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1.96亿元,增长12.5%;其中新增固定资产973.28亿元,增长24.9%。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2.1%,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基本建设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22.18亿元,增长36.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07%;更新改造投资161.17亿元,下降12.8%,占12.19%;房地产开发投资440.81亿元,增长5.1%,占33.35%,比上年下降2.35个百分点。市属单位(含区、县级市及其他)完成投资1076.66亿元,增长14.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1.44%;中央、省属单位完成投资245.30亿元,增长4.8%,占18.56%。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8亿元,增长1.1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5.70亿元,增长39.4%,其中工业投资250.35亿元,增长39.2%,工业技改投资59.67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03.18亿元,增长5.9%。三次产业投资额的比例为0.23∶23.88∶75.89。 重点建设项目成绩斐然。全年广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22.05亿元,增长63.4%,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36%。一批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年产5万辆的本田(中国)出口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广州丰田汽车一期年产30万台发动机项目、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热镀锌板项目、广州石化炼油改造项目等稳步推进。此外,省重点建设项目广州本田24万辆扩建工程等全面完成。为广州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行业 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1.44亿元,增长5.1%。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产值分别为105.56亿元、3.66亿元、40.12亿元、35.82亿元和16.28亿元。积极推进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工程,全年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约1万吨和138吨。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45.78万千瓦,下降0.5%。 调整种植结构,降低旱灾影响,稳定粮食生产。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恢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4.38万亩,粮食总产量52.19万吨,分别下降2.3%和4.6%,减幅分别比上年收窄14.0个和11.7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上年的35.15:64.85调整为35.11:64.89。全年玉米种植面积10.01万亩,增长48.2%。继续抓好蔬菜、水果、花卉名优农产品生产。全年蔬菜种植面积为229.73万亩,减少0.4%;水果种植面积为113.18万亩,增长10.0%;花卉种植面积为13.40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水果产量分别为366.69万吨和55.38万吨,分别增长0.6%和21.7%;花卉产值16.33亿元,增长17.1%。全年新增造林面积0.18万公顷。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生猪生产恢复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为38.42万吨,增长8.0%。其中,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分别增长17.1%和6.1%;淡水优质鱼产量13.18万吨,增长8.1%。生猪出栏量达194.03万头,增长1.3%;家禽出栏量1.28亿只,减少1.8%。 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全年新办18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传统城郊型向现代都市型转变。至年末,全市有农业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50家,其中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的企业8家。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 都市型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种子种苗和观光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加工、运输、销售本地农产品收入稳步增长。全年都市农业总收入525.60亿元,增长6.7%。其中,加工本地农产品总收入90.39亿元,增长10.7%;批发零售、运输本地农产品总收入222.27亿元,增长5.2%。 工业:工业经济发展快、结构优、效益好。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27.1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9.53%,增长18.6%,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6%。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749.48亿元,增长19.7%。其中,轻工业产值2679.50亿元,增长15.1%;重工业产值3069.98亿元,增长23.0%,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6.60∶53.40,全年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产值。全年新增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1043.57亿元。市属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060.70亿元,增长19.9%。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412.08亿元,增长25.9%。全市工业用电量200.54亿千瓦小时,增长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