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3.99亿元,新增55.97亿元,较年初增长17.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274.31亿元,较年初增长28.33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8.69亿元,全年新增23.6亿元,较年初增长12.7%。其中短期贷款110.82亿元,较年初增长3.2%;中长期贷款80.95亿元,比年初增加16.85亿元。贷款占存款的比例为54.4%。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320.65亿元,现金支出1333.14亿元,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12.49亿元,下降11.0%。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市保费收入9.61亿元,增长25.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 亿元,增长38.3%;寿险保费收入6.83亿元,增长20.9%;健康险和意外险保费收入0.38亿元,下降11.6%。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3.58亿元,增长1.03倍,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1.44亿元,增长56.1%;寿险赔款给付2.01亿元,增长1.4倍,健康险和意外险赔款和给付支出0.13亿元,增长23.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加强。2007年,全市共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项、省科技计划项目29项,"氢氧燃料系列设备产业化开发"项目获省一把手工程科技专项奖;省重大科技专项涟钢"CSP工业生产冷轧用钢的研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和鉴定,项目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54.07亿元,增长76.4%;创利税19.49亿元,增长58.1%;创汇2.8亿美元,增长38.3%。新增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家。全年受理专利申请587件,增长32.2%;专利授权量265件,增长65.63%。全市已建立农村科技合作社12家,入社农户达3.41万户。派出科技特派员29名,实施农业科技项目27项,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24期。知识产权工作再上新台阶,我市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0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85%。全市共有幼儿园147所,在园幼儿3.19万人;小学1022所,在校学生30.14万人;普通中学292所,在校学生25.3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3所,在校学生达5.2万人。全市基础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普通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民办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现有民办教育机构345个,固定资产累计达7.55亿;学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第27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个,省一等奖6个,奖牌数位列全省第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青春娄底·欢乐湘中"广场文化活动获全国"群星奖"事业奖,新化县获全国"山歌艺术之乡"、双峰走马街镇获全国"农民书画艺术之乡"、涟源桥头河镇获全国"花鼓戏艺术之乡",《新化山歌》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梅山童谣》获第四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银奖。广场舞蹈《骨牌灯》、国画《我的兄弟》、小楷《徐文长传》、李希特剪纸作品《十二生肖》分获银奖。全市共开展专场文化活动80多起,观众达30多万人。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7.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3%;有线电视用户13.52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乡镇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49个,拥有床位总数7924张,卫生技术人员9613人,其中乡镇卫生院92个,床位2628张,卫生技术人员3937人。在全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3112人,注册护士2585人。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4个县市,覆盖人口数299.46万人;实际参加合作医疗农民人数249.45万人,参合率达83.3%。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11个,体育馆8座,注册运动员达362人。2007年,我市在全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第十届田径运动会上,夺得金牌5枚,总分108分,金牌数量与比赛总分均列全省第七名;在全省常年比赛上,夺得金牌36枚,取得总分1542分的好成绩,金牌总数排名位列全省第七,其中田径和跆拳道排名全省第一。体育彩票全年销售额达4289.8万元。全市参加全面健身运动的市民达150万人,开展项目20项。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6个,面积63.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5个,面积52.6平方公里;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县市数4个,达到三级标准的县市数1个。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全年完成造林面积0.88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36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4.9%。年末全市有22个自然保护小区,面积1.72万公顷,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即大熊山自然保护区,面积0.76万公顷。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数为416.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0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2.28万人,乡村人口273.6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1‰;死亡率为4.0‰;自然增长率为7.1‰。常住人口为390.1万人。全市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38.39万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25.02万元,共有5140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04元,增长19.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4.3%,实现收入过万元的突破。其中人均工薪收入7865元,增长15.5%;经营净收入732元,增长1.6%;转移性收入2572元,增长37.7%。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3466.54元,增长30.4%;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7.26:1缩小为 6.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84元,增长12.4%,实际增长3.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467元,增长16.2%;家庭经营收入1211元,增长7.5%;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206元,增长16.2%。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552元,增长15.4%,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4.6%。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96.42元,下降15.5%;交通和通讯支出1113元,增长8.7%;旅游消费支出157.84元,增长60.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5%,下降0.1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15辆、家用电脑42.9台,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16.9%。人均居住面积30.1平方米,人均购房建房支出247.7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5元,增长13.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1%,下降0.2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0台,电话机57台,移动电话机49台,分别增长3.9%、1.8%和4.3%。人均住房面积39.09平方米,增长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