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又好又快、后发赶超"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三化"进程,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

一、综合

经济发展提速增效。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为449.51亿元,增长15.2%,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7.69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217.14亿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144.68亿元,增长13.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1565元,增长14.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据快报统计,全市财政总收入32.75亿元,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05亿元,增长24.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5:48.3:32.2,呈现出"二三一"产业结构特点,工业主导地位凸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3.77亿元,增长60.2%;实现利税48.34亿元,增长37.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1.9%;园区工业增势强劲,全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91亿元,增长65.7%;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完成增加值193.46亿元,增长17.8%,占全市GDP比重的43%,比重上升7.5个百分点。

人居环境日益改善。2007年,中心城区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1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0公里,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中心城区107条主要街道命名工作全部完成;中心城区绿地率32.6%、绿化覆盖率36.2%。县市城区与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34.2%。娄底相继获得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后,又入选全国十大宜居城市。

和谐社会稳步推进。2007年,全市8件实事23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8.13万人;新建农村敬老院13所、村级五保之家19所。解决农村16.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4046口。建立健全"两免一补"制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除率100%,2007年共免收学杂费10481万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1372.2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445万元。劳动保障和就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512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12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956人,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732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力度加大,新建经济适用房18036平方米,安排低收入家庭141户,新建(筹建)城镇廉租住房22584平方米,安置低保户376户。住房公积金归集资金3.8亿元,解决3500户家庭住房贷款3.3亿元。人口计生工作成效显著,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进入全省一类行列。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864起,同比下降14.88%;死亡242人,同比下降26.8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4人/亿元,下降41.3%;百万吨煤死亡人数5.8人,下降43.1%;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6.8人,下降40.1%。

物价水平涨幅较大。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5%,其中服务项目类102.4%,食品类114.6%,烟酒类105.4%,衣着类100.4%,家庭设备用品类102.0%,医疗保健类103.3%,交通和通讯工具类102.2%,居住类105.2%。零售物价为105.7%,其中食品类114.6%,衣着类100.4%,家电类100.3%,日用品类100.7%,体育娱乐用品类99.99%,燃料类106.7%,建筑材料类103.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扩大投资的工作难度加大;节能降耗任务艰巨;食品、农资类价格较快上涨引发的结构性上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1.09亿元,增长5.6%;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88.16千公顷,增长0.32%,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为112.33千公顷,增长23.3%。粮食总产量达172.72万吨,增长1.7%,其中稻谷产量132.56万吨,增长0.5%;蔬菜种植面积达30.46千公顷,增长1.2%。全年出栏生猪518.03万头、牛17.86万头、羊22.59万只,分别增长6.0%、14.6%、7.2%;出笼家禽1969万只,增长5.8%;出产水产品6.66万吨,增长9.1%。

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69亿元,增长5.6%,比"十五"时期的平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生猪和草食动物、优质米、中药材、果蔬、楠竹五大产业不断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农村各类开发大户达4.8万户,新增2000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45家,新增35家,全年实现产值32亿元,增长15.1%,其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5家,新增28家,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增长19.0%;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永丰辣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双利无抗生猪"、"餐餐香大米"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46个,参加农户7.5万户;农业功能向多样化开发推进,休闲旅游农业蓬勃发展,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98家,新增10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增长19%,依托紫鹊界梯田等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财政支农力度加大,全年投入9.4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公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病险水库改造、安全饮水、沼气池建设等工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市累计发放良种补贴资金2716万元、粮食直补资金2498万元、综合直补资金5883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1087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35万元;筹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专项资金727万元,培养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1.76万人;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3950万元;信贷支农力度提升,市农发行全年累计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增长53.7%。78个省级示范村制定了总体规划。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1.3万千瓦,增长3.7%。全年水利投入资金1.23亿元,完成土石方2054万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平方公里;筹措农村公路改造资金14534万元,完成县到乡镇公路71.4公里,建成乡到村公路2248.3公里,建成农村通畅公路1702公里;新增通电话的自然村30个;建设标准化农家店240家;扶贫开发力度加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9亿元,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2万,帮助2.5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