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1-15 娄底市统计局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9%,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57.3亿元,增长27%;实现利润14.86亿元,增长72.0%;实现利税34.77亿元,增长45.0%;亏损企业亏损额1.15亿元,下降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9.6%,比上年提高29.9个百分点,表现出了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

建筑业受投资总量下降的影响,增速有所回落。全市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4.46亿元,下降0.3%。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78亿元,下降7.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1.5万平方米,增长7.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1.6万平方米,增长5.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下降。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76亿元,下降1.6%。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1.84亿元,下降7.1%。施工项目464个,新开工项目319个,分别增长11.3%和16.8%。

工业投资结构调整力度较大,总量有所减少。全年在建的投资500万元以上的110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59.62亿元,下降20.4%,占全市投资额的64.9%。其中,采掘业投资5.33亿元,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投资10.5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5.58亿元,分别增长1.44倍、54.8%和17.8%;国家重点监控的钢铁、电力等行业以及高耗能工业投资减少,其中电力业投资23.12亿元,下降11.9%,制造业投资30.35亿元,下降33.3%;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0.26亿元,下降71.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50.12亿元,下降22.4%。

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基础设施成绩显著。全年确定重点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规模266.7亿元,完成投资56.1亿元。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动工或建成投产。涟钢技改工程项目2006年完成投资10.1亿元,薄板热轧工程全部完工,冷轧项目全面投产。金竹山电厂2×60万千瓦机组异地扩建项目、民丰50万伏变电站竣工投入使用。冷水江钢铁总厂950中宽带工程进展顺利。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二广高速完成地形测量,S312线涟新公路全线通车,完成县到乡镇公路58公里。建成农村通畅公路1469公里,558个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路目标。生态建设扎实推进,采煤沦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

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位运行。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6.2亿元,增长74.4%。商品房竣工面积69.03万平方米、商品房期房销售面积47.3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5.65%和91.39%。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39亿元,增长14.5%,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1.0个百分点。分地域看,城乡市场全面增长。城市和农村分别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50.74亿元和59.65亿元,同比增长16.9%和12.6%。分行业看,超市、商场、餐饮生意兴旺,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98.81亿元,增长14.4%;住宿餐饮业11.15亿元,增长16.3%。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6.02亿美元,增长23.6%。其中出口2.56亿美元,增长50.9%;进口3.46亿美元,增长9.0%。引进市外境内项目348个,到位资金42亿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0家,合同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0.8亿美元;对外交往不断深化,与美国明尼苏达州伊甸园市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构建对外劳务输出通道,2006年在我市设立了首个“外派劳务培训基地”,专门从事海外劳务输出培训工作,并成功地与10家公司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外派劳务经济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旅游品牌知名度扩大。据市旅游局统计,2006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1.4亿元,旅游接待达到231.89万人次,分别增长34%、31%,增幅居全省首位。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0.36万人次,增长53.5%;接待国内旅游者231.53万人次,增长30.9%;国内旅游收入11.29亿元,增长33.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0.54万美元,增长57.9%。全市旅游知名品牌由上年的2个增加到8个,紫鹊界秦人梯田、梅山龙宫等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达到17家和25家,分别增长38%和32%。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全社会货物周转量50.21亿吨公里,增长2.1%;旅客周转量27.74万人公里,增长7.9%;其中,完成公路货运量6444.77万吨,增长3.1%;公路货物周转量48.49亿吨公里,增长0.2%;完成公路客运量9252.33万人,增长0.8%;公路客运周转量27.7亿人公里,增长7.9%;;完成水路客运量9.99万人,水路客运周转量211.7万人公里;完成水路货运量79.26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1.72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6.55亿元,增长19.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5.22亿元,增长20.0%,邮政业务总量1.33亿元,增长18.5%。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1.0万户,新增3.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0.1万户,新增10.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5.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5.5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5.8万户,净增1.7万户。

八、金融、证券与保险

金融业平稳运行。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8.03亿元,全年新增45.8亿元,同比多增8.67亿元,较年初增长16.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5.09亿元,全年新增26亿元,同比多增4.27亿元,较年初增长16.3%。其中短期贷款107.4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同比多增9.2亿元,较年初增长47.4%;中长期贷款64.1亿元,比年初增加9.2亿元。贷款占存款的比例为55.3%。金融机构货币净投放14.1亿元,增长36.4%。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3.26亿元,同比增盈2.56亿元,增长358%。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保费收入5.9亿元,增长8.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9亿元,下降12.1%;人身险保费收入4.81亿元,增长9.8%。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2.39亿元,增长27.7%,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69亿元,增长13.1%;人身险业务赔款给付1.7亿元,增加33.9%。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我市共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项、省科技计划项目24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我市申报的“CSP工艺生产高强度钢的研究与开发”被省科技厅列为推进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远扬煤机被纳入国家火炬计划,成为全国矿用无级调速设备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全市共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1.27亿元;创利税12.44亿元,增长28.6%;创汇2.03亿美元,同比增长74%。新增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26个。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44件,增长38%;专利授权量160件。全市已建立农村科技合作社11家,建设开发基地25个。